« March 2006 |
回到主頁面
| May 2006 »
2006-04-29, 11:05 PM
Bring the Troops Home, NYC Against War
此次的遊行主軸為立即結束戰爭,讓士兵重返家園。週六正午由Union Square出發,一路南行,沿著Broadway至Foley Square集結。途中手拿標語的群眾高喊口號,合唱歌曲;遊行終點有人發表演說、有人彈奏樂器,大夥各自聚集成群,坐在地上聆聽音樂,或是起身與人交換意見。...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28, 5:41 PM
Neil Young - Living With War
這關係的不是你是否居住美國、布希是否為你的總統,也不是伊拉克戰爭究竟與你何關。而是一種對於普世價值的追求,對於人性善良的堅持與信任;是支持一件對的事,是見證一名偉大靈魂於生涯晚期依舊創作出令人激動嚮往的作品。...
繼續閱讀
[音 樂]
| 單篇網址
2006-04-22, 2:15 PM
New Mechanism for Comment Posting
原本覺得獨立部落格的優點之一,就是留言時不用輸入密碼、不需先行註冊。沒想到被垃圾怪物這樣一搞,還是得乖乖認栽,添加一些自己不太喜歡的功能。不過形勢比人強,目前就暫時先這樣了。
...
繼續閱讀
[雜 記]
| 單篇網址
2006-04-19, 1:07 PM
A Spring Day in Chelsea
每年春冬交替之時,城裡的行道樹開滿著顏色各異的花朵。這些花似乎沒有名字,但共同的特徵是短暫早逝,一年就只開這麼一次。錯過四月,當花瓣隨著夏天的風飄散,綠葉接管了街區,下回要再見到這般五顏六色的景致,就得等到下一個四月了。...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18, 4:35 PM
The Story of An Artist: Daniel Johnston
這些先天的折磨與痛苦卻激勵出一名勇敢的藝術家。自八零年代開始,Daniel Johnston發表的臥房錄音作品充滿著不假修飾的Lo-Fi質感。他的歌詞看似光怪陸離,實則處理著自己經歷的破碎成長體驗。透過創作,他坦白地頗析自己,將心中的黑暗面攤在眾人眼前。也因為這種真實的態度,讓Daniel Johnston獲得眾多樂手的高度擁戴。...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17, 12:29 PM
Pedro Martinez's 200th Win
雖然這幾年隨著年歲增長,球速不若以往,已不是1999-2000年那名萬能無敵的外星人。可靠著聰明的球種調配與成熟的棒球智慧,加上國聯缺少指定打擊的優勢,他依舊吃死一票隊伍,依然是地球上最具主宰力的投手之一。如果在運動員的世界也有工匠與藝術家之分,Pedro Martinez絕對屬於後者。...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13, 8:01 AM
Explosions In The Sky Dec.12
想像一個場景。當朋友問你,【有沒有聽過一組樂隊名為Explosions In The Sky,他們的音樂大概是什麼樣子?】你只需要回答,【答案就在你的問題裡。他們的音樂,就是Explosions In The Sky。】於是這四個字不但是名詞,也成為動詞與形容詞。
...
繼續閱讀
[現 場]
| 單篇網址
2006-04-12, 2:31 PM
Sneaky Preview for Sonic Youth’s Rather Ripped
Jim O’Rourke於兩千年加入Sonic Youth成為正式團員後,樂隊以五人陣容的全明星之姿接連推出了Murray Street與Sonic Nurse兩張水準之作。部份樂迷認為Jim O’Rourke的加入使Sonic Youth的音樂調配得太圓潤,失去了往日的稜角;新專輯無疑是他們重拾往日攻擊性曲調的最好機會。...
繼續閱讀
[音 樂]
| 單篇網址
2006-04-11, 12:33 PM
搖滾書,搖滾書寫
探討搖滾文字前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任何形式的書寫,不論詩、散文、評論,都無法百分之百地重新複製音樂的原始樣態。閱讀與聆聽原屬截然不同的感官經驗。一名作家試圖用一千個字形容一段旋律,永遠比不上讀者親自聽上一曲。文字與音符先天在物理上的差異,使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大腦運作。...
繼續閱讀
[閱 讀]
| 單篇網址
2006-04-10, 10:41 AM
Greil Marcus vs. Kim Gordon(Sonic Youth)
兩名對談人也聊了樂評與樂手的關係。Kim Gordon對於音樂評論持開放歡迎的態度,她認為只要是評論,不論形式如何、立論中肯與否,皆能激起更多討論。這些討論不一定有結果,但激辯的過程才是意義產生之地。Greil Marcus則不諱言,某些時候聽者的確過分解讀(或扭曲)了創作者的原意,但這正是藝術賞析其有趣之處。...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 5, 5:20 PM
Elizabethtown by Cameron Crowe
除了這趟搖滾旅行,Elizabethtown的配樂也不會令樂迷失望。我們可聽見U2、Elton John、Tom Petty、Fleetwood Mac與The Concretes等樂隊的音樂。我最喜歡的兩曲為Ryan Adams的Pick Me Up與德國電子樂手Ulrich Schnauss的Passing By,其音樂與影像結合後的強度,不論意境或感情都屬上乘。
...
繼續閱讀
[電 影]
| 單篇網址
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
繼續閱讀
[雜 記]
| 單篇網址
Flash Expert Wanted!
如果你人不在紐約,可對於Flash駕輕就熟,願意透過e-mail回答我的疑難雜症,我也非常樂意有你的協助。我會回報你一些有意義的小東西。
...
繼續閱讀
[雜 記]
| 單篇網址
2006-04- 4, 1:57 PM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by Simon Reynolds
Rip It Up以經濟、社會與美學的觀點,詳述了英美兩地的後龐克樂隊於八零年代初期的崛起過程,同時關照了往後幾年他們與流行音樂、大眾文化之間的牽扯。不論眾所皆知的Joy Division、Talking Heads、Buzzcocks、Mission of Burma、Gang of Four、The Fall、Public Image Ltd,或知名度較低的Young Marble Giants、Devo、Scritti Politti等,都在Simon Reynolds的書寫範圍內。...
繼續閱讀
[閱 讀]
| 單篇網址
2006-04- 3, 5:35 PM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由於這是Noah Baumbach親身經歷的故事,劇情寫來更具說服力雖不教人意外,但他的功力依舊值得肯定。身為製片的鬼才導演West Anderson,也以其著名的幽默風格影響著全片走向。另一方面,美國於雷根主政的八零年代,社會上普遍瀰漫著保守習氣。然而,某些由知識菁英組成的中產家庭,卻持續上演著有違世道的劇碼。...
繼續閱讀
[電 影]
| 單篇網址
Selling 2 Yeah Yeah Yeahs tickets
...
繼續閱讀
[雜 記]
| 單篇網址
2006-04- 2, 2:53 PM
Sound Digressions In Seven Colors by Tony Oursler, featuring Sonic Youth
Tony Oursler希望在傳統的展場空間中,重塑現場音樂的概念。當觀影者走入藝廊,所見的是七幅各自獨立的屏幕,其上投影了不同音樂家透過不同樂器(電吉他、筆記型電腦、電子豎琴)彈奏著不同風格的樂曲。這些樂曲乍聽之下各不相干,但透過不斷的迴圈播放(Loop),某些片段又能各自契合。...
繼續閱讀
[紐 約]
| 單篇網址
2006-04- 1, 5:15 AM
Richard Ashcroft(The Verve) Mar.29
Richard Ashcroft沒讓舊樂迷失望,以新專輯的歌曲Keys to the World開場後,隨之接上的正是Urban Hymns裡的Sonnet。當我聽到前奏的瞬間,久違的幸福感貫穿全身。我泫然欲泣,這種不可思議的激動遠遠超乎事前想像。我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名記憶中的青少年耶穌,如今就站在觸手可及的舞台,一字不漏,一個音不差的唱著那些刻在心頭的歌曲。...
繼續閱讀
[現 場]
| 單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