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ling 2 Yeah Yeah Yeahs tickets | 回到主頁面 |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by Simon Reynolds »
2006-04- 3, 5:35 PM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橫掃去年各大獨立影展的小成本電影"The Squid and The Whale":http://www.squidandthewhalemovie.com/,拍攝地點"Park Slope":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k_Slope,離我的住所只有兩個地鐵站之遙。 根據導演Noah Baumbach的個人經驗改編,電影主軸不但圍繞於離異夫妻與子女間的多重糾葛,故事發生的時間(1986年)與地點(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也都是Noah Baumbach青春期的真實照映。對於居住此地的影迷來說,觀影過程想必是處處充滿了熟悉與驚喜。 兩兄弟搭乘地鐵上學之處,正是我每日交通的必經路線。Jeff Daniels開車繞行的街頭巷尾,也是我時常步行的區塊。甚至劇中主角用餐的幾家館子,於電影裡看來都給人一種“我似乎也在裡面吃過飯“的感覺。影片尾聲,大兒子跳入的湖泊,正在我平日光顧的洗衣店對面。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辨別逐幕出現的場景,對於我這名已於布魯克林住了近兩年的異鄉客,也有種超乎影片本身的揭密樂趣。 這部電影機智詼諧,好看的程度毋庸置疑。扣掉小兒子稍嫌稚嫩的演出,其他演員幾乎都是滿分表現。尤其William Baldwin飾演的過氣網球選手一角,戲份雖然不多卻娛樂感十足。電影所探討的夫妻關係、親子感情與家庭教養,過去半年來國外媒體已討論地非常深入。Noah Baumbach的劇本能讓不同影迷各自找到表述空間,著力點能輕鬆轉換於四名主要角色身上,隨後展開解讀或論述。他於短短八十分鐘的影片裡,讓四名角色說完了該說的話,看見了該看的事,每個人背後都有合理動機支持著自身行為。如果我們拋開無謂的道德批判,不論剽竊、外遇、偏差的性行為或錯異的父子關係,在劇本的邏輯引導下,全部皆可成立。 由於這是Noah Baumbach親身經歷的故事,劇情寫來更具說服力雖不教人意外,但他的功力依舊值得肯定。身為製片的鬼才導演Wes Anderson,也以其著名的幽默風格影響著全片走向。另一方面,美國於雷根主政的八零年代,社會上普遍瀰漫著保守習氣。然而,某些由知識菁英組成的中產家庭,卻持續上演著有違世道的劇碼。不論出於叛逆的反動或只是價值觀與責任感的崩解,The Squid and The Whale的確點出了城市邊緣的社會百態。 劇中的夫妻關係也甚是耐人尋味。兩名同樣擁有文學博士學位的高階知識份子,處理感情卻拙劣幼稚。對於下一代所遭遇的成長問題也始終無解,持續以壞榜樣影響他們。丈夫無法接受妻子的後來居上,這是缺乏氣度;妻子無法接受丈夫的江郎才盡,這是不夠仁慈。即使結為夫妻,當議題牽扯至個人才氣的定奪時,文人相輕的現象依舊存在。縱使感情暫時將之凝固了,可一旦情愛解凍,刻薄的言語依舊傾巢而出,這是知識份子閃躲不掉的悲哀。 The Squid and The Whale的音樂也值得一提。請來"Galaxie 500":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480.html與"Luna":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3232.html的靈魂人物Dean Wareham與其搭檔Britta Phillips撰寫主題歌曲,影片裡當大兒子拿著吉他於高中晚會表演時,Dean Wareham更親臨現場坐鎮指揮。電影也透過Pink Floyd – The Wall裡的名曲Hey You暗喻著青年對於現實生活的疏離感。片尾當"Lou Reed":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7262.html之作品Street Hassle出現時,我更是興奮了半晌。不過我早該料到Lou Reed的音樂遲早會現身,畢竟早在電影初期,主角們已於對話中提過他的名字。 誠如飾演母親的Laura Linney對於此片的感想,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的故事結構中,沒有人全然有罪,也沒有人完全無辜。處於不同的生活位階,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每個人都會做出不同程度的回應,這本是社會縮影。這部電影也給了我造訪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http://www.amnh.org/的理由,也許該親自瞧瞧那有名的烏賊與鯨魚"搏鬥場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4/Amnh_fg06.jpg。 (劇中與Jeff Daniels發生不倫師生戀的加拿大女星Anna Paquin,除了曾飾演Almost Famous裡的Groupie,更是十年前電影"Fly Away Home":http://us.imdb.com/title/tt0116329/的童星女主角。當時飾演他父親的演員,正是Jeff Daniels。)[電 影] 引用(0)
引用
迴響
這部片子真的有意思,看了兩遍。
父親和大兒子的互動我覺得很有趣,父親因為自己開始搞師生戀,也許是補償心理,又或者他本來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所以對兒子的感情建議也開始轉向大膽前衛的路線。(還建議兒子一起去看"Blue Velvet".)
大兒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現他的"創作"曲時,我覺得好熟悉的曲調啊…,還特別按下暫停鍵想了一會兒,不過怎麼都想不起來(常常發生這種事),到了影片尾聲謎底揭曉…haha
由 IAN 發表於 April 4, 2006 5:30 PM
我1月2月的时候去纽约转了一圈 很可惜LOU REED病了 我没能看成他的演出 票都买好了 LOW没买到票 我在门口等了好久 那天可真冷
看你博上写 PATTI SMITH 那个时候也有演出 我简直恨我自己了
我去给Glenn branca 的 100把吉他交响弹琴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看
我去看了Sigur Ros 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太喜欢那种音乐了
很高兴认识你
由 守望最后一夏 發表於 April 4, 2006 5:42 PM
to IAN ,
Blue Velvet的橋段的確是非常高明的隱喻。我想Noah Baumbach應該也藉由這個機會向David Lynch致敬。
至於Pink Floyd那段,其實我一開始就發現了。方法有二,他看的曲譜上便寫著Hey You的歌名。再者,曲譜下方堆著一疊LP,第一張便是The Wall。可能我剛好也有The Wall的黑膠,所以一眼便能識別,看到的時候還頗為開心,哈。
to 一夏,
Lou Reed因病停演,確實讓樂迷擔心了一陣。不過他最近已展開歐洲巡迴,身體應該無恙了。
Glenn branca的演出我並不清楚,感謝提供這個資訊。
由 pulp 發表於 April 5, 2006 6:15 PM
去年在台灣完全沒聽說這部片,倒是回紐約聽到不少人提起。DVD出來了是吧?
由 iron 發表於 April 6, 2006 11:09 AM
it's "Wes" Anderson
由 acer 發表於 April 8, 2006 2:30 PM
對啊,DVD剛發。我保證你會愛這片,趕快弄來看吧。
to acer,
thanx for correcting my typo.
由 pulp 發表於 April 8, 2006 2:38 PM
今天才看了這片,blue velet和hey you的片段真的用的很巧妙
雖然小兒子的演技不甚完美,但覺他的型將這個角色變的很特別
這四人的角色刻畫的真實而有趣,看完這部再看類似題材的weatherman,頓時覺得看不下去..
你寫影評和樂評都好用功,備註一堆,看完你的影評都不想再在我的blog裏寫了,不如直接引用算了..
由 怕貓的貓 發表於 April 12, 2006 1:43 AM
Weatherman我尚未看過,理當找來瞧瞧。
印象中四名家庭成員除了Jeff Daniels,其餘都是道地的New Yorker。難怪能將那種氣質揣摩地如此入味。
由 pulp 發表於 April 12, 2006 3:31 PM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类电影, 那种色彩和叙事方式让我如鱼刺哽喉. thumbsucker同样.
由 pua 發表於 April 23, 2006 5:35 AM
我也沒那麼喜歡Thumbsucker,整部電影都太預料之中了。
不過The Squid and The Whale我是真的很喜歡。
由 pulp 發表於 April 29, 2006 4:29 PM
不知道為什麼
片裡小兒子的失序行為
看完有不舒服的感覺......?!
很喜歡你的東西:聽的、看的、想的、寫的.....
很深刻
影響了很多人呢
由 mgksr 發表於 July 28, 2006 2:08 PM
to mgksr,
小兒子的失序行為,例如罵髒話等,是影射他的父親,也是同一個德性。
說明白一點,就是家教不好,上樑不正下樑歪。但我覺得整部電影的調性是詼諧的,倒沒有不舒服之感。
由 pulp 發表於 August 3, 2006 2:35 AM
I really like that. You touched my heart!
由 ct sheds 發表於 June 5, 2012 2:1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