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rew Bird - Break It Yourself | 回到主頁面 | Beastie Boys' Adam Yauch R.I.P. (1964 - 2012) »

2012-05- 3, 11:25 PM

籃球 - 紐約文化的縮影

woody

初次探訪格林威治村,是想追隨巴布狄倫的腳步去踏踏西四街。

即便狄倫本人早已搬離這座紐約客暱稱的村子(The Village),過去幾十年除了店家更迭,街邊的建築形貌並未劇烈變動 -- 161號是1962年他在紐約入住的第一間公寓;瓊斯街與西四街交口則是劃時代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的封面拍攝地點,狄倫也藉由名曲〈Positively 4th Street〉影射了這條街。

我當天搭乘F線地鐵在西四街車站下車,一出站,看見街角矗立著一座被鐵絲網包覆的全場籃球場,模樣宛如一座露天牢籠。它的大小比標準籃球場來得小,一群黑人和拉丁裔青年正在捉對廝殺。我被一股莫名的吸引力帶向場邊,臉頰和雙手貼著鐵絲網看得出神,幾乎忘了自己原先前來格林威治村的目的。

場內雖然都是業餘球手,技巧說不上華麗,卻沒一個人想輸,那是內建在紐約客集體意識的高昂鬥心:雄渾的肢體在我眼前奮力爭搶、跑跳碰撞;耳朵傳來球鞋摩擦地板與籃球刷入網子的聲響,和一些我聽不太懂的黑人行話,帶著加重的韻腳。當時是夏天,我甚至感覺自己可以聞到正在場中快速揮發的汗味。

原來這座位於第六大道旁,夾在西四街與西三街中間的正是外號「籠子」(The Cage)的街頭籃球場,爵士場館Blue Note、專放藝術片的IFC電影院與老搖滾唱片行Bleecker Bob's等聞名於世的下城文化地標,都在視線所及的範圍,狄倫住過的那棟公寓也近在咫尺。音樂與電影,這些得用心感受的文藝事物,和講究身體野性與肌肉爆發力的街頭籃球,就這樣在格林威治村和諧共存。

往北一百多條街,哈林區的Rucker Park是另一座球手必須征服的曼哈頓街頭戰場,傳奇球星張伯倫、賈霸和J博士都曾在那鬥牛。去年八月NBA封館時雷霆隊的Kevin Durant更在Rucker Park狂得六十六分,還因此登上ESPN頭條要聞。

一年後我攻讀研究所,學校就坐落在格林威治村,西四街的地鐵站成了一天到晚必經的通勤場所。往往行經「籠子」旁我都會停下腳步,屏氣凝神看著進行中的球賽,就算幾分鐘也感到滿足。場上疾速流竄的光影、聲音和氣息築構出一種無比豐富的感官經驗,球手競逐時不受限制的力與美讓人暫時忘了世俗煩憂,那是街頭籃球特有的魅力,或者說,「紐約街頭籃球」的魅力。

因為紐約,就是籃球的精神原鄉。而籃球是如此深刻地涵蓋在紐約的文化底蘊裡,層層穿透,直達核心。

對社經條件落在下層的族裔,籃球是讓他們離開貧民窟的特快車票,特別是黑人社群:籃球之神麥可喬丹,曾被喚作紐約之子目前在中國打球的Stephon Marbury都在布魯克林出生。和其他主流運動相比,籃球是最省成本的一項,只要一雙球鞋就能上場,不用手套、球杆也不用護具。許多具運動天賦的黑人很年輕時就混跡街頭球場,磨鍊技藝,也等待被球探發掘,盼著出人頭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透過場上高強度的競技賦予自己存在的意義。

追根究底,籃球這項運動實在太體現這座城市看重的價值 -- 努力鍛鍊,正面迎戰且毫不退縮。也太符合紐約客身在群體仍不忘追求個人表現的性格 -- 即便籃球是團隊運動,不同球員仍會發展出不同的運球手法、上籃姿勢和投射技巧,帶球奔跑時身體也會呈現不同的律動。相較於攻守兩端都得戴著球帽的棒球員,籃球員連髮型都可做文章,遑論皮膚上張牙舞爪的刺青。

頂級的棒球員比較像調校精準的儀器,頂級的籃球員卻像千變萬化的表演者。

而70年代初期的尼克隊便實現了紐約客對這座城市的集體想像,憑藉隊史最佳陣容:集結三位名人堂成員,也都是NBA五十大球星。在此之前,多數紐約客關心的是洋基隊和大學籃球,進入70年代,紐約步入動蕩不安的時期,犯罪率居高不下,少數族裔間關係緊張;毒蟲以公園為家,學生各處示威,龐克搖滾在東村的次文化溫床誕生。是戰績顯赫的尼克隊將整座城市團結在一起,「今晚尼克贏球或輸球?」是大家掛在嘴邊的問候語。

當時的尼克隊全然是紐約市的縮影,是不同種族、風格和個性的熔爐,也是藍領精神的最佳實踐。球員彼此合作卻不失個別特色,一邊打樂於助攻的團隊籃球,一邊施展變化多端的獨門取分手段。籃下由中鋒Willis Reed坐鎮,Walt Frazier與Earl Monroe則串起全聯盟最賞心悅目的堅強後場。他們全力求勝,場場想贏,是如此契合當地人生存的方式。紐約客為尼克隊癡狂,尼克隊也在1970與1973年拿下兩座冠軍盃,就此確立籃球在紐約職業運動史上的地位。

尼克隊的主場麥迪遜花園廣場,也晉升為籃球的麥加聖地。尤其紐約是全球媒體的中心,麥迪遜花園廣場不只是球員與球迷都想朝拜的殿堂,也是世上最耀眼的舞台,籃球賽外,也舉辦冰球賽、網球賽、演唱會與馬戲團表演。場邊的前排觀眾席每晚都是星光閃閃的名人群像,誰能坐在場邊的好位置,就等同身份地位的象徵:嘻哈天王Jay-Z與Kanye West,喜劇演員班史提勒與琥碧戈柏,拳王泰森與火爆浪子馬克安諾,新生代明星Chloë Sevigny與Joseph Gordon-Levitt都是尼克隊出賽時場邊觀戰的常客。

其中恆常不變的風景,是兩位當代美國巨導伍迪艾倫史派克李,他們的身影已成為場邊最經典的存在。

史派克李是天字第一號尼克隊球迷,幾乎不會缺席任何一場主場賽事(隨隊征戰客場也時有所聞)。每每看到激動處他會在場邊第一排又跳又吼替球員加油,一身嘻哈裝扮和誇張的肢體動作即使電視轉播時他只是螢幕下方的一點也非常顯眼。

籃球在他的作品中向來是重要元素,他在自編自導的成名作《穩操勝劵》(She's Gotta Have It)飾演的角色Mars Blackmon就是一名住在布魯克林的死忠尼克迷。這個角色後來成為嘻哈文化的ICON,90年代初史派克李也以Mars Blackmon為化身和麥可喬丹拍攝了一系列喬丹鞋廣告。幾年前喬丹更替史派克李推出Jordan Spizike鞋款,融合早期多款喬丹鞋的設計。擁有個人專屬鞋款的導演,史派克李大概是影史第一人。

在他執導的運動電影《單挑》(He Got Game)中,丹佐華盛頓最喜愛的球員是尼克隊的Earl Monroe,他在片中的兒子Jesus(由NBA球星Ray Allen飾演)正以Earl Monroe的綽號為名。西四街那座「籠子」當然不會在他的電影中缺席,處理911創傷的名作《25小時》便有一群黑人球手在那打全場的片段,主角愛德華諾頓一邊說道:「這些人不傳球、不防守、上籃要走五步,什麼都怪白人。」這是史派克李對黑人同胞的反諷。

相較高調張狂的史派克李,伍迪艾倫是另一種球迷典型,表面內斂低調,實際上對尼克隊的著迷卻不減半分。

籃球在他生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別看他在電影裡常是運動細胞壞光光的孱弱書生樣貌,高中時他可是籃球校隊成員。他和米亞法蘿領養的兒子取名Moses,來歷正是名人堂中鋒Moses Malone。而他多數電影都在紐約拍攝,自然少不了街頭籃球的場景,《雙面瑪琳達》(Melinda and Melinda)的威爾法洛便一邊在街頭球場練習投籃,一邊和哥兒們抬槓。

40年代讀小學時伍迪艾倫曾和叔叔去麥迪遜花園廣場看球,接受現場震撼,不過是到60年代尾聲他才成為堅貞的尼克迷,保有季票至今(如今他有四張季票,都是場邊的位置)。對他來說才華洋溢的籃球員就像舞者,也像藝術家,在場上散發讓人無法抗拒的魔力。他曾於1977年應《Sport》雜誌的邀請採訪Earl Monroe,寫成封面故事。科幻喜劇《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中他扮演的角色Miles Monroe也以名字向偶像們致敬。

最常被球迷提起的橋段出現在經典愛情片《安妮霍爾》,他和前妻參加一場私人派對,沒興趣和藝文圈的名流雅士社交,寧願一個人躲在房裡看著電視轉播的尼克隊和騎士隊比賽。其實《安妮霍爾》有一場剪接時被割愛的戲更精彩,簡直是不折不扣的Fantasy Basketball Game:伍迪艾倫與重量級哲學家卡夫卡、尼采、康德等人組成一支球隊,挑戰Walt Frazier與Earl Monroe在內的真實尼克隊員,較量場地就在麥迪遜花園廣場。

很顯然,這是他身為編導的一點特權,想藉此過過在麥迪遜花園廣場和尼克隊打球的癮。不過最後他發覺這場戲實在有些離題,只好忍痛捨棄,而當初的底片早已銷毀,目前只剩幾張劇照可為憑證。

我曾在麥迪遜花園廣場欣賞不少難忘的演出,如Neil YoungOasisColdplay,研究所的畢業典禮也舉行於場館下方的禮堂。籃球看過一場,是馬刺隊來訪時,雖然上天捉弄人,我最喜歡的球員Tim Duncan在前一場比賽受了傷無法上場。

然而我清楚記得自己坐在第二層看台,抬頭望著那獨一無二如蜘蛛網的放射狀天花板,仰看那些高掛在空中的退休名將背號;想像70年代Earl Monroe在場上飛快的轉身,Walt Frazier背後的妙傳;想像1995年喬丹復出的第五場比賽如君臨天下在這豪取五十五分,宣告天下「我回來了!」當時的我也不會意外幾年後Kobe Bryant在這攻下六十一分,兩天後LeBron James拿下五十二分互別苗頭,還附帶一個大三元。

真要體會紐約對籃球的狂熱,目睹這座城市為它著魔的場面,你恐怕還是得親身到麥迪遜花園廣場感受一回,感受兩萬人在這座籃球聖殿起身為一記不可思議的進球同聲歡呼,感受這座球場發散的光與熱。而場邊必定坐著史派克李,當天他身上,或許就穿著林書豪的17號球衣。

(原文載於《Soul》運動生活誌林書豪特刊

Mars Blackmon & Michael Jordan

Annie Hall

Jordan's 55 Points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Woody Allen、Spike Lee & Earl Monroe All There)

jordan2

spikemars-e1291401075686

jeremy-lin-spike-lee

b

c

a

annie-hall-basketball

Melinda 1

[紐 約] 引用(0)

引用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