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嬉皮四十 - 書籍 | 回到主頁面 | 嬉皮四十 - 電影 »
2007-09-12, 10:30 PM
嬉皮四十 - 音樂
六零年代中葉,美國西岸成了嬉皮運動的大本營。 一票蓄著長髮、身穿鮮豔服飾的樂手也順勢而起,高唱愛與和平,尋求心靈的沈澱。諸如發跡自舊金山的Grateful Dead與Jefferson Airplane,或以洛杉磯為根據地的The Doors、Canned Heat與The Byrds,皆於同一時期出道。 時值The Beatles與Rolling Stones等英倫團體大舉入侵,美國樂隊在外來客的感召下,重新正視了既有的文化傳承,向早期的黑人音樂溯源。上述被後人奉為經典的樂隊,曲風皆流露著濃厚的藍調韻味,當時的搖滾女神Janis Joplin更是名不折不扣的藍調歌者。 正因嬉皮們崇尚靈魂解放,音樂創作成為一件更具個人色彩的儀式。透過第一人稱敘事,樂手將深刻的自身經歷譜入詞句,與時興的泡泡糖排行金曲截然不同。音樂於是在變動劇烈的六零年代,從用過即丟、取代性高的娛樂(流行樂),昇華為可供傳世、蘊含著厚度與寬度的藝術(搖滾樂)。 嬉皮樂更與大麻、LSD等迷幻藥有著盤根錯節的共生關係。藥物解放了官能,不論聽覺與視覺呈現的都是一座扭曲至極的世界。樂手在神遊太虛時創作的歌曲,節奏遲滯,旋律則不斷反覆並重回母題,皆是迷幻搖滾的識別代號。而唱片封套與演唱會海報,則大量採用了繽紛色彩與個性化字體,展現的不只是嬉皮世代的藝術品味,更是迷幻經驗的具體化。 底特律樂隊MC5打出的口號「性、毒品、在街頭做愛」,無疑替六零年代留下了絕佳註腳。 Bob Dylan – "Highway 61 Revisited":http://en.wikipedia.org/wiki/Highway_61_Revisited(1965) 當嬉皮子民手捧鮮花,行走於陽光普照的舊金山街頭時,"Bob Dyla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348.html卻縮著脖子,穿梭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窄小咖啡館。發行於1965年,恰巧是嬉皮運動的濫觴,Highway 61 Revisited是Bob Dylan第六張錄音室專輯,卻是他首度替整張作品採用了編制完整的伴奏樂隊。雖從未以抗議歌手自居,Bob Dylan的一舉一動在民權意識高漲的六零年代,仍具無法估量的指標性意義。開場曲Like a Rolling Stone更號稱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歌曲。 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http://en.wikipedia.org/wiki/Sgt._Pepper%27s_Lonely_Hearts_Club_Band(1967) 幾乎重新定義了搖滾樂每一面向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適逢發行四十週年。雖然歷史定位已毋庸置疑,Sgt. Pepper卻也同時坐擁了史上最被高估專輯的頭銜。無論如何,Sgt. Pepper與嬉皮文化卻是息息相關。玄奧絢麗的封面呼應了嬉皮美學,諸多歌詞也隱喻著迷幻藥體驗。The Beatles宣告世人,企圖心能打破一切既定成規。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不但成為迷幻樂經典,也是LSD星球的國歌。 Love – "Forever Changes":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ever_Changes(1967) 發跡自日落大道,曲風兼受Rolling Stones與The Byrds影響,Love是少數融合了多元種族的嬉皮樂隊。 主唱Arthur Lee渾身散發的原始氣息,將黑人天生的酷與性感帶入了樂壇,如今當紅的TV On The Radio便處處可見Arthur Lee的影子。Love也奉行了嬉皮的群聚精神,團員住在一起生活寫歌。而運用團員臉龐拼貼而成的專輯封面,也與同年問世的Cream – Disraeli Gears成為同類設計的經典。 Jimi Hendrix – "Electric Ladyland":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ctric_Ladyland(1968) 融合了藍調與靈魂樂,Jimi Hendrix用他過人的天賦將電吉他從一件單純的樂器升格為眾人膜拜的神兵利器。幾乎憑著一己之力,便讓吉他手在搖滾史上的位階徹底神格化。Electric Ladyland收錄了Jimi Hendrix翻唱Bob Dylan的曲子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而隨後創建於紐約的錄音室Electric Lady Studio也以之為名。扼腕的是,Jimi Hendrix於專輯發行後兩年不幸辭世,隨著Janis Joplin與Jim Morrison相繼加入他的行列,嬉皮世代也劃下了句點。 Rolling Stones – "Beggars Banquet":http://en.wikipedia.org/wiki/Beggars_Banquet(1968) Beggars Banquet重回了"Rolling Stones":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564.html生涯早期的節奏藍調根源,是創團吉他手Brian Jones意外過世前替樂隊貢獻的最後一張作品。這也是Rolling Stones最具政治意識的專輯,除了封面印有和平標誌與Bob Dylan's Dream等各式標語,一首Street Fighting Man更深受當時美國反戰遊行與法國學運示威之啟發,甚至因歌詞太過煽動而在芝加哥遭禁。一部由法國新浪潮導演Jean-Luc Godard替專輯開場曲"Sympathy for the Devil":http://us.imdb.com/title/tt0063665/拍攝的同名紀錄片,也夾帶了大量激進的政治色彩。 (原文刊載於「"誠品好讀":http://www.eslitebooks.com/reader/index.shtml」九月號)[音 樂] 引用(1)
引用
Sounds and Fury 於 <嬉皮之花的凋謝與重生> 引用本文
文摘: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不是懷舊(雖然我花了點力氣去描述舊場景),而是想檢視一個自主的青年反文化和媒體與商業的關係,以及一個有反叛意涵的文化如何因為沒有和社會運動結合而失敗。
引用時間: 2007.10.20
文摘: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不是懷舊(雖然我花了點力氣去描述舊場景),而是想檢視一個自主的青年反文化和媒體與商業的關係,以及一個有反叛意涵的文化如何因為沒有和社會運動結合而失敗。
引用時間: 2007.10.20
迴響
您好:
我正在寫一篇有關藥物與搖滾樂的論文。論文內將有引用到你的文字。但我會比照論文撰寫格式。不會變成文字小偷。向你知會一聲先了!謝謝
由 lililiu 發表於 November 19, 2007 5:01 PM
你好!
我正準備一個關於嬉皮主義的報告
會引用到你提供的部分圖片於文字
感謝!
由 Stella 發表於 June 14, 2009 10:55 PM
你好
由於準備有關60年代的音樂風格
會將您的文章內容節錄置報告內
在此告知 謝謝您的分享
由 Din 發表於 June 8, 2010 11: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