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Is A Mix Tape | 回到主頁面 | 嬉皮四十 - 音樂 »

2007-09-11, 10:07 PM

嬉皮四十 - 書籍

orange 談起嬉皮音樂或電影,很容易便能歸納出某種深受嬉皮文化影響的門派,例如迷幻搖滾或公路電影。 然而,當人們試圖定義出嬉皮文學的概觀,很難不尋根至更早之前,一首首由敲打族("Beat Gener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Beat_generation)文人寫下的鏗鏘詩作。敲打詩人在五零年代晚期提倡性解放與個體自覺,令大多數美國人感到震驚。他們一面尋求著個人意志的釋放,一面探詢了生命的真諦與價值,同時竭力呵護著心靈上的持續漂泊狀態。這種文學態度完全契合了嬉皮的人生觀,提供他們發展出反建制、反教條,擁抱東方哲思的論述沃土。 而在敲打族與嬉皮世代的傳承過程中扮演關鍵樞紐的人物,正是知名詩人"Allen Ginsberg":http://en.wikipedia.org/wiki/Allen_Ginsberg。他出版自1956年的詩集Howl,不但被嬉皮們奉為聖經,印有Allen Ginsberg肖像的海報也處處張貼於知識青年的臥房裡。 出身自猶太世家,且毫不避諱個人同志傾向的Allen Ginsberg,就像一名別具洞見的佈道者,持續鼓吹著同志民權與藥物合法化。他在1959年首度服下了LSD,隨後引薦了力倡LSD不遺餘力的Timothy Leary博士給嬉皮社群,並與氣息相通的敲打派作家,如著有Naked Lunch的William Burroughs,成了嬉皮們的思想導師。 Allen Ginsberg更與當時的搖滾樂手結為好友。"John Lenno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9967.html於反戰名曲Give Peace A Chance中提起他,"Bob Dyla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10056.html更在自編自導的電影Renaldo and Clara邀得Allen Ginsberg飾演父親一角。電影中,兩人造訪了"Jack Kerouac":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9896.html的墓園,席地而坐的身影令人難忘。 Jack Kerouac – "On The Road":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9896.html(1957) 遽聞,Jack Kerouac靠著打字機,不眠不休花上三個星期將On The Road的初稿完成於一幅全無分段的紙捲上。此書將浪漫的理想主義與頹廢反叛這些作者推崇的價值觀,經由一場橫跨美洲的公路之旅,深蝕進讀者腦髓。Jack Kerouac以深受爵士Bebop樂派啟發的寫作風格替全書鋪上了韻腳,而半自傳的散文體更使段落之間瀰漫著神祕氣息。這是嬉皮世代的指定讀物。 Anthony Burgess – "A Clockwork Orange":http://en.wikipedia.org/wiki/A_Clockwork_Orange(1962) A Clockwork Orange探討了國家暴力、藥物箝制與人類在天性與良知間的掙扎。即使英國作家Anthony Burgess不屬於敲打族,這本小說卻隔海提醒了嬉皮,當人群手無寸鐵對抗著國家機器時,身處的環境是何其險惡。1972年由Stanley Kubrick翻拍的同名電影,露骨的性愛與暴力場景處處流露出言外之意。而諸多影迷更將較早之前,另一齣由Stanley Kubrick執導的名作2001: A Space Odyssey視為道地的LSD電影。 Ken Kesey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http://en.wikipedia.org/wiki/One_Flew_Over_the_Cuckoo%27s_Nest_%28novel%29(1962) 雖自嘲「身為敲打族太年輕,身為嬉皮又太蒼老。」Ken Kesey仍是銜接了兩個世代的重要人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Ken Kesey依據個人在精神療養院的觀察,以及長期以來親身的藥物體驗寫成的小說。書中描繪了鎮壓異己的社會是如何扭曲著一個人的心智,而1975年改編的電影更由無所不在的Jack Nicholson飾演主角。此書出版後,Ken Kesey與一票死黨開著巴士四處進行著迷幻體驗,實踐了嬉皮的遊牧生活。 Hunter Thompson –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http://en.wikipedia.org/wiki/Fear_and_Loathing_in_Las_Vegas(1971) 這是剛左派作家"Hunter Thompso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075.html最著名的小說。透過一場前進Las Vegas的採訪旅程,兩名主角在各式各樣的藥物、意外、幻覺與驚駭之中,認清了反文化運動已在七零年代逐漸走味,而美國夢原是如此虛無飄渺。此書在1998年搬上大銀幕,由Johnny Depp飾演Hunter Thompson,採用的配樂皆是嬉皮世代的經典之歌。2005年Hunter Thompson過世時,葬禮上播放的正是他最鍾愛的Bob Dylan曲子 – Mr. Tambourine Man。 Barry Miles – "Hippie":http://www.amazon.com/Hippie-Barry-Miles/dp/1402728735/(2005) 曾替Frank Zappa、Allen Ginsberg與Paul McCartney等人撰寫傳記的Barry Miles,與嬉皮世代關係深遠。這本由他編撰的嬉皮事典,透過年代序列,將嬉皮社群在1965年到1971年之間發生的文化與政治事件,諸如音樂、迷幻藥與街頭運動,做了清晰的總梳理。穿插著數量豐碩的歷史照片、人物訪談與名句節錄,翻閱這本書,彷彿踏入了那段曾經眾聲喧譁,如今典型仍在的翻騰歲月。 (原文刊載於「"誠品好讀":http://www.eslitebooks.com/reader/index.shtml」九月號)

[閱 讀] 引用(0)

引用


迴響

Ginz, Kerouac在創作架構上也大量融入碎拍式的流淌意識,兩者對於美國文化的寫實觀點或是浪漫情懷,早已超越嬉皮文化的意識形態。

Burgess的A clockwork Orange也可以說是一個以少年的成長過程,對於正邪的選擇,與社會體制的對立…等等交織而成的狂想曲。原著小說的深度與活潑感轉譯成電影版時略顯誇張失控。還是看書吧。至於架構上,Burgess一如往常地加入非文學的元素,不幸地這次是語言學。愛玩音樂的Burgess,也曾在別的作品中將樂理的元素加入文字敘述中。

Howl, On the road與A Clockwork Orange這三本書剛好在高中時都有看過。

由 CIV 發表於 September 21, 2007 4:3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