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黑膠之戀 | 回到主頁面 | Little Children with Kate Winslet & Jennifer Connelly »

2007-03- 8, 1:44 PM

Goodbye Tower Records

DSC07132 談起唱片行,使用了鮮明的黃底紅字為識別標誌的"Tower Records":http://www.towerrecords.com/Default.aspx,曾是愛樂者心中無人能及的領導品牌。 可是這座狀似雄偉的音樂宮殿,在屹立了近半個世紀之後,卻於去年底悄悄走入了歷史。創辦人"Russ Solomon":http://en.wikipedia.org/wiki/Russ_Solomon自1940年起,在父親開設的雜貨店裡販售著黑膠唱片給識路的熟客。結束了二十年的地下交易,Russ Solomon終於在1960年於故鄉Sacramento開設了首家Tower Records,隨後並於San Francisco與LA等西岸大城陸續開立分店。 九零年的全盛時期,Tower Records在全球擁有超過兩百家分店,每年營收總額高達十億美元,是不折不扣的怪獸級跨國企業。Tower Records的成功可歸咎於幾點因素: 其一,率先採用了系統性的唱片排序法。以曲風或樂種先行分類,再依英文字母逐一細目歸檔。其二,聘請了知識豐富的採買人員與學有專精的駐場店員,對於聆聽取向各有所好的樂迷皆能提供完善之服務。其三,長時間營業,某些大城的分店甚至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此舉使Tower Records不再只是單純的唱片行,也是朋友碰面的據點或無處可去時的最佳選擇。 然而,令Tower Records坐擁了金字招牌的主要因素,仍得回歸於創立之初對於音樂的熱忱與專業。Tower Records首倡了Deep-Catalog這種概念,意指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唱片行願意將單一藝人的相關發行物全數引進。如此一來,不但加深了唱片行與廠牌之間的合作關係,營造出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效果(廠牌出清庫存,唱片行拓展品項縱深);久而久之,也讓樂迷產生了「別家唱片行找不到的專輯,Tower Records一定有,因為他們什麼都進」這種共識。如今的線上音樂巨擘"iTunes Store":http://www.apple.com/itunes/store/,其經營哲學便深受Deep-Catalog之啟發。 令人扼腕的是,曾風光一時的Tower Records竟於2004年向聯邦法院申請破產。這場風波經由撤換執行長與雇用了專業的企業危機處理人員,雖暫時獲得了紓解,美國之外的許多分店卻已不支倒地。去年八月二十日,經不起長期以來的鉅額虧損,Tower Records再度提出破產之請,而這次再也沒人救得了它。結束了一場長達二十九小時的馬拉松拍賣會,Tower Records於去年十月六日以總價1.34億美元售給了專門收購破產公司的財團Great American Group。Tower Records的陣亡,不但將全球最大的實體唱片盤商寶座讓給了源自英國的Virgin Megastore,更深遠的衝擊是使得遍佈了全美二十個州、八十九間分店的三千名員工在未來兩個月內丟掉飯碗。 當我們仔細分析Tower Records的興衰史,這座曾不可一世的娛樂王朝的滅亡,正是流行音樂工業鮮活的歷史切片。Tower Records由於擴張太快,總部對於廣設各地的分店不易進行有效的品質控管,導致許多分店的門市陳列與一般大賣場並無二致,與一般消費者心中Tower Records給人的專業觀感恰好大相逕庭。此外,每年皆有數以萬計的新發行物問世,不論CD、DVD、黑膠、雜誌或書籍,對於越顯龐雜的品項,Tower Records缺乏了更有效率的顧客協尋服務。即便他們發揚了引以為傲的系統性排序法,卻堅持不在店內設置操作簡潔的電子搜尋引擎。故步自封的結果,顧客試圖於偌大的唱片行內找到事前鎖定的標的物簡直就如大海撈針。另一方面,Tower Records店員總被人詬病為太過勢利,眼睛長在頭上。不但專業程度比不上獨立唱片行,連基本的服務態度也付之闕如。當一間商店在發展了數十年之後已違背了當初使它發達的初衷,當外在環境經歷了劇烈的改朝換代而商店本身卻不思進取,不論何種行業都只有邁向毀滅一途。 即便如此,上述幾點不過是令Tower Records倒閉的側面因素罷了,真正將它擊倒的是彷若寒冬的唱片工業。2000 - 2005這六年,美國零售唱片的銷售量整整滑落了十七個百分點,加上iTunes、"eMusic":http://www.emusic.com/與"Amazon":http://www.amazon.com/等線上唱片行或網路商店提供的便捷性;Wal-Mart、Best Buy、Target與K-Mart等連鎖零售商以不計成本的削價競爭提供了破盤低價;甚至實體唱片同儕Virgin Megastore都在店內廣設了方便迅捷的搜尋引擎與完整的試聽系統,Tower Records豈有不倒之理?更別提無處不在的MP3分享網站與隨手可得的CD燒錄技術。諷刺的是,當Tower Records在去年十月展開了大規模的清倉活動時,商品打完折的售價仍較競爭對手貴上好幾倍,店員依舊有一搭沒一搭的辦事。一家關門日近在眉梢的公司依舊食古不化地賣弄著身段,消費者也只能鼻酸地說,「該離開的就讓它離開吧。」 縱使下台的身段不見得優雅,Tower Records的重要性與貢獻度卻是無可抹滅的。自創立以來,Tower Records始終對各色獨立廠牌抱持著高度合作意願。1970年於LA Sunset Strip開張的分店,更堪稱七零年代全世界最知名的唱片行。幾乎所有喊得出名號的嬉皮人士、搖滾巨星、好萊塢名流或文化界菁英,都是這家店的忠實顧客。前Guns N' Roses吉他手Slash,青少年時曾於店內偷竊卡帶被逮。唱片行某次甚至關門了一個小時,只為了讓Elton John能不受打擾地專心血拼。許多人在店內邂逅了品味相近的愛人,許多樂手也在那邊結識了志同道合的玩團夥伴。 紐約East Village與Greenwich Village之間的Tower Records,開設於1983年。佔據了整整一個街區,樓高三層的賣場已成為紐約下城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標。這家店每天早上九點開門,一直營業至午夜,耶誕節與新年也不打烊。一個普遍流傳於紐約愛樂者之間的故事是,九一一事發當天,也是"Bob Dyla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348.html - Love and Theft與"Leonard Cohe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430.html - Ten New Songs這兩張專輯的發行日。當市長Rudy Giuliani下令十四街以南的曼哈頓島全數封鎖時,Tower Records依舊開著燈,敞著大門。即便沒有任何顧客上門,唱片行卻透過這種方式堅定地向世人宣示,紐約永遠不會退卻,永遠等待著所有愛樂者回家。另一間開設於Broadway與66th St.之間的Tower Records,曾出現在Woody Allen的電影"Hannah and Her Sisters":http://us.imdb.com/title/tt0091167/。電影裡,Woody Allen在Tower Records的爵士部門巧遇了女主角Dianne Wiest。 對我來說,Tower Records有著太多不可抹滅的回憶。位於下城的分店是我到紐約之後逛的第一間唱片行,我也在裡頭欣賞過"Patti Smith":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523.html與"Paul Weller":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475.html的店內表演,還曾排了冗長的隊伍在閣樓的梯間獲得"Lou Reed":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2174.html與"Interpol":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949.html的簽名。我也常於每週二的新發行日造訪店內,它們總有最便宜的當日特價。我曾與素不相識的顧客討論著唱片,交換過陌生又熟悉的微笑。 如今,不遠處的"CBGB":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024.html早已撤守,Tower Records也已卸下招牌。不論這名字是否將被其他公司買斷,並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世界上。它所曾代表的專業、自信與某種沾染著懷舊色調的購物氛圍,終將被滾滾向前的網路洪流給沖盡。那間在九一一當晚仍燈火通明的音樂聖所,也將隨著世貿遺址的斷樑殘壁,永遠煙滅在紐約下城的塵埃裡。 (原文刊載於「"人中雜誌":http://www.ni-jo.com/indexMain.htm」創刊號) Related Articles: "Lou Reed(Velvet Underground) Jun.9":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2174.html "Paul Weller Sep.27":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475.html "Interpol Signing Mar.3":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949.html "Patti Smith Signing Nov.8":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523.html DSC07131 DSC07134 DSC07141 DSC07139 DSC07137 DSC07135

[紐 約] 引用(0)

引用


迴響

年輕時西門町成都路口的TOWER RECORD,也讓我有很多試聽的回憶。雖然它已經關了好多年。

pjhuang 發表於 March 8, 2007 2:57 PM

是大家的青春回憶阿!

老劉 發表於 March 8, 2007 3:08 PM

年輕時我也在東區頂好樓上的「掏錢兒」唱片掏了不少錢啊....

由 cyc 發表於 March 8, 2007 3:58 PM

我對最後兩張照片感觸最深,去年年底沒能趕上最後清倉實在可惜。

至於Woody Allen的那部漢納姊妹裡,Woody Allen與Dianne Wiest在上西區Tower Records的爵士部門談話時Woody不經意拿起的記得是爵士鋼琴家Randy Weston(也是來自Brooklyn)的某張黑膠唱片。是的,我八卦到連這都去注意到,但竟然連電影曼哈頓海報那座橋名都誤會了好幾年。

dionysoslin 發表於 March 8, 2007 5:25 PM

那座橋名到底是?
那個海報場景在那兒? 我很想知道.
去NYC 2次..都不知在那兒..

由 JC 發表於 March 8, 2007 6:14 PM

好文章!加油!

由 Mostalone 發表於 March 8, 2007 6:24 PM

偶來"越俎代庖"一下好了.

答案是五十九街的Queensborough Bridge(也就是電影蜘蛛人某集在搶救纜車的那座橋)下,一個叫Riverview Terrace的角落.

http://www.movie-locations.com/movies/m/manhattan.html

十多年來我都把它誤會成Brooklyn Bridge,希望明年我能再去瞻仰一下.

dionysoslin 發表於 March 9, 2007 9:49 AM

台灣的TOWER RECORD倒
美國的也接近倒

但我在之前到日本玩的時候才發覺
在日本TOWER RECORD還活的好好的
新宿車站附近就有ㄧ家7層樓的TOWER RECORD

由 Shyo 發表於 March 9, 2007 11:10 AM

無聊人士插嘴一下:
日本境內的 Tower Records 目前有90多家分店,應該是第一次 Tower Records 危機時,約在台灣東西淘收攤的同時,已由日本資金全面接手經營。 另外,Tower Records 的騎艦7樓店,是在 Shibuya 西武百貨斜對面,神南郵便局正對面。 新宿店雖然在百貨公司大樓上只有3層樓的規模,還是可以逛到腳軟。

由 yellow submarine 發表於 March 9, 2007 11:33 AM

還有一部電影中有重要的紐約tower場景,chasing amy

iron 發表於 March 9, 2007 2:37 PM

實在是不禁唏噓...我進入音樂的時間比較晚,但也沾過台北東淘的最後一點光,去年九月在紐約也有逛過這兩間店,這種感覺好像被別人告知一個和我談過話的公眾人物突然裡開人世一樣,心裡五味雜成,只希望淘兒一路好走...

由 Brian 發表於 March 10, 2007 12:25 AM

to cyc,

還記得我北上唸大學沒多久,便到東淘應徵店員。
雖然輕鬆地通過考試(一張與音樂知識相關的考卷),不過由於他們只缺全職店員,我沒有辦法配合他們的上班時間,因此作罷。幾年之後,東淘倒店前的大拍賣我也在那撿了不少便宜貨。如今都成為回憶了。

to dionysoslin,

我還以為這件事會成為我們之間的祕密,然後我三不五時可以拿來要脅你。
沒想到你竟然自爆了... :p

to JC,

如果對於紐約的電影場景有興趣,不妨參考Scenes from the City: Filmmaking in New York這本書,其中也提及了Manhattan的封面拍攝地點Queensborough Bridge。我在去年秋天至上西區的林肯中心參加了這本書的討論會,從作者嘴裡得知許多有趣的軼事。這本書雖然目前只有精裝版本,且價格稍貴,但是紙質高檔且印刷精美,非常值得收藏:
http://www.amazon.com/Scenes-City-Filmmaking-New-York/dp/0847828905/ref=pd_bbs_1/102-8722875-9271328?ie=UTF8&s=books&qid=1173567955&sr=8-1

to iron,

還沒看過Chasing Amy,趕快找來惡補。

to Shyo、yellow submarine,

我前年暑假去東京時也特地去新宿的Tower Records參拜,不過個人還是喜歡Disk Union多很多。
或許Tower那種大賣場式的擁擠感還是不若精緻小巧的Disk Union專門店來得對我脾胃吧。

pulp 發表於 March 11, 2007 7:13 AM

以前這間Tower,是週末與朋友必逛的店,然後延broadway一直逛到canal Jeans........
老店一間間的被名店取代,SOHO也變得越來越“貴“了......

由 letdown 發表於 March 11, 2007 4:30 PM

這是我第一次留言…
太有感觸了~我1997年,大四下的時候在東淘西洋部待過四個月,
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棒的回憶之一,我記得我當時是負責字母A-C的CD櫃。
我到世界各地,一定要到的就是當地的TOWEL RECORD,
我去過比佛利山莊的,波士頓的,新加坡的,墨爾本(在那試聽OK COMP)
還有亞洲最大的涉谷旗艦店…在全世界的TOWEL都倒得差不多時,
我在2005年秋天去多倫多,在台灣一樣查好了地址…
想說到當地踫踫運氣~結果還是倒了,後來,去了HMV大失血了好多。
謝謝PULP的詳盡分析…傷感傷的> <

verve95 發表於 March 13, 2007 11:18 PM

to letdown,

是啊,這就是所謂的Gentrification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ntrification

to verve95,

搞不好我們曾在東淘擦身而過呢。

pulp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6:40 PM

那一天 66街的 Tower ,下城的Strand ,Century 21 , 地下室Hoyi 餐館 ,23街的BN
也關了 ...我會哭了; Canal Jeans 關的時候 真是難過了好久 ..

由 Bazan 發表於 March 23, 2007 8:18 PM

幾年前曾經在曼哈頓一家的Tower Record有過印象非常良好的採購經驗,記得應該是在第五大道上吧!(是嗎??)而今年五月在大阪發現幾家Tower Record似乎都還經營的不錯喔!!

vincent 發表於 August 13, 2007 3:4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