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GB, It's All Gone. | 回到主頁面 | Annuals、Kevin Devine CMJ Pt.1 »

2006-11- 6, 11:29 PM

Meredith Monk in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monk 即將於這個月底屆滿六十四歲,"Meredith Monk":http://www.meredithmonk.org/堪稱為美國藝術界的活傳奇。 過去四十年來,Meredith Monk優游於多元的藝術領域之間,將"跨界"這個概念做了最好的詮釋。她是"interdisciplinary performance"與"extended vocal technique"的倡導者。以前者而論,Meredith Monk試圖打破音樂、舞蹈與劇場的疆界。她不但是歌唱家、編舞家與作曲家,也是導演、製片兼演員。她將不同形式的藝術做了更緊密的接合,如她所說,【I work in between the cracks, where the voice starts dancing, where the body starts singing, where theater becomes cinema.】 除了跨領域的折衷與融合,Meredith Monk於歐陸廠牌"ECM":http://www.ecmrecords.com/發行的"八張專輯":http://www.ecm-records.com/Catalogue/New_Series/1800/1829.php?lvredir=712&cat=%2FArtists%2FMonk+Meredith%23%23Meredith+Monk&catid=0&doctype=Catalogue&order=releasedate&rubchooser=901&mainrubchooser=9也幾乎張張皆有代表性。她將自己的聲音當成一種樂器,透過獨特的詮釋方法,不但解構了語言的象徵力與歌詞的內在意涵,也將現代音樂推至嶄新的領域。1981年於ECM發行的Dolmen Music,獲選為該年度德國樂評人獎的最佳專輯。她的音樂也被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採用於Nouvelle vague與Notre musique這些電影裡。有人稱她是聲音的魔法師(magician of the voice),更有人將她喻為美國最酷的作曲家之一(one of America’s coolest composers)。 除了音樂,Meredith Monk執導的電影"Book of Days":http://www.meredithmonk.org/interdisc/film.html曾入選紐約影展與Whitney雙年展,更於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播送。此外,Meredith Monk對於歌劇與裝置藝術也有著濃厚興趣。美國藝文界為了向她精彩不凡的創作生涯致敬,不但Julliard School、Bard College這些聲望卓著的藝術學院授與了Meredith Monk榮譽博士,紐約公共圖書館也於1996年舉辦了大型的回顧展"Meredith Monk: Archeology of an Artist":http://www.nypl.org/research/calendar/exhib/lpa/lpaexhibdesc.cfm?id=270。去年十一月,為了慶祝Meredith Monk入行四十週年,包括Björk、DJ Spooky、"Bang on a Can All Stars":http://www.bangonacan.org/allstars.html與"John Zor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2178.html這些跨領域的好手,更在紐約舉辦了一場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音樂"馬拉松":http://www.carnegiehall.org/article/box_office/events/evt_6338.html?selecteddate=11062005。參與其中的Björk,其歌唱技巧便深受Meredith Monk影響。 Meredith Monk的作品總是對於”永恆”的存在與否,提出質疑與辯證。她對於出生、死亡、家庭與記憶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的角色,運用女性的角度出發,試圖理解這些不斷循環的命題,是否也擁有相似之處或可預測性。新作"Impermanence":http://www.bam.org/events/07IMPE/07IMPE.aspx也不脫這個範疇。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作品中,Meredith Monk利用了各自獨立卻又互相牽制的多媒體素材,包括了音樂、電影、攝影與幻燈片,配合舞者/歌者合為一體的演員,對於生命提出了另一種面向的反思。 2002年,與Meredith Monk合作了二十二年的夥伴Mieke van Hoek驟然過世,對她來說是一項重大打擊。一瞬間,奉獻了一輩子的藝術突然不在擁有意義。好在Meredith Monk並未讓悲傷完全主宰了自己的思緒,她遂將痛失摯友的哀戚轉換成新的創作能量。於是在Impermanence裡,Meredith Monk對於世界的變與不變、時間的暫留與延續做出了深刻的提問。這不是一齣製作費工的劇碼,反而奉行著極簡與留白的哲學。舞台左側只放了鋼琴與木琴,樂手有時吹著薩克斯風,腳踏車車輪也當成敲擊樂器來使用。簡單素雅的布幕與角度銳利的燈光,樂手與演員經常交換角色,台上呈現著高昂的互動能量。 最具巧思的一項設計,或許是中場休息過後,演員雖然穿著與上半場一模一樣的服裝,卻將原本的顏色全數褪去,成為單一的深灰色。Meredith Monk的意圖在於塑造出上下半場的反差與對比。如果前半場營造的是鮮明的個體性格與生命的萌芽與誘發,後半場就由集體行動取代個人主義。演員成了面貌模糊的芸芸眾生,所有人都必須邁向相同的生命終點。 Meredith Monk演唱了大部分的曲目,雖已六十餘歲,依舊中氣十足,對於聲音的自由運用令人歎為觀止。她也同時做著一些難度不低的動作,肢體表現精準無比,不愧為一代名家。表演場地Harvey Theater也絕對能列名全紐約最酷的室內劇場。此棟古老建物隸屬"BAM":http://www.bam.org/旗下,雖經過縝密修繕,妙的是卻故意讓人看不出來(標準的紐約作風)。牆壁破損不堪、樑柱鏽蝕龜裂,屋頂的排水管與舞台兩側的線材四處外露。除了舒適的座椅,你會以為自己走入了一座後現代廢墟。這種冰冷疏離的場地與Meredith Monk的作品簡直就是絕配。我的運氣奇佳,買到了一樓六排的正中央位置。整個夜晚的視野簡直就像私人辦的派對一般,眼界清晰而大小適中。 演出結束後,Meredith Monk也與現場觀眾進行了座談。她闡釋了為何聲音就是語言(voice is language),以及如何像移動身體一般駕馭自己的聲音。她更提及了自己三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在認得字之前已背熟了五線譜。這應該也是許多文藝少女們自幼皆有的慘澹回憶。最讓人感動的是她說的一段話,我用這些句子做結,並與各位分享。 【人類的共通之處,在於有一天我們終將面對死亡,只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並以哪種方式死去。我們將失去所愛的人、我們的健康與自己的軀體。如果時常將這點牢記於心,我們便將更珍愛當下的片刻。我花了一生的時間奉獻給自己喜歡的事物,並將它散播給更多的人。對我來說,這不但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祝福。】 DSC07185

[現 場] 引用(0)

引用


迴響

This is really a good way to end this article. I wish I could've done the same thing like her. Well, I guess I stil have a long time for me to work on it.
But it's really cool to know her. Thanks for sharing. :)

由 Passenger 發表於 November 10, 2006 4:27 PM

ㄜ...雖然已經知道你要去看表演,在看這篇文章時,還是垂心肝羨慕你,嗚~~

還有,這句〔雖已六十餘歲,"依舊中氣十足“〕,真是令我倒抽一口氣,X!
這樣看來,還真得安排一下行程,在她表演生涯尚未結束前去景仰一下,以免繼2000年錯過的炫、白表演,成為我生命中的另一遺憾,呼~

發表於 November 11, 2006 3:49 AM

to 顆,

感謝妳跟我報馬啊,不然我平常對這類表演的關注力相對來說是較低的,哈。
我想以她的現況,表演到七十歲應該都不成問題,妳有時間可以好好安排計畫的。

pulp 發表於 November 14, 2006 12:3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