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ti Smith - Just Kids | 回到主頁面 | 那朵盛開的石玫瑰 »

2012-10- 7, 9:28 PM

Blow-Up 春光乍現

blow-up-poster

「London is the most swinging city in the world at the moment.」

這是《Vogue》雜誌在1965年發出的宣言。Swinging俚語中是時髦之意,從此Swinging London(搖擺的倫敦)這個詞便用來形容60年代晚期這座結合時尚、搖滾樂、藥物與自由性愛的城市。當時的倫敦堪稱全球「酷的首都」,一切發光事物的集合體。

我們生得太晚,那場持續了好多年的熱鬧派對未能躬逢其盛,所幸由義大利巨導安東尼奧尼1966年的名作《春光乍現》,仍能領略英倫Mod文化獨領風騷的時代。《春光乍現》做為他拍片生涯第一部英語發音的作品,場景來到倫敦,街頭的雙層巴士、紅色電話亭甚至反戰示威都入了鏡;爵士鋼琴家Herbie Hancock與民謠搖滾樂團Lovin' Spoonful的曲子則是收音機與黑膠唱盤傳出來的音樂。

安東尼奧尼雖是異鄉人,並未以外來客的身分進行文化獵奇,命題依舊延續他向來關注的焦點:現代人存活在社會中的孤立感,及奢華的物質假象下那顆荒蕪的心。風格也一貫的疏遠、抽離,步調沉緩,並保有一絲幽默。

主角是性格暴躁的大牌攝影師,對瘦骨嶙峋的模特兒頤指氣使。能成為時裝雜誌的模特兒對少女是一件多神氣的事,許多想紅的小模自動送上門,其中包括當時未滿二十歲的Jane Birkin。攝影師在工作室不受道德拘束地和她們調情,開展隨意的男女關係;他跨坐在名模Veruschka身上,拍她的同時一邊挑釁、駕馭、親吻、掠奪的畫面,被設計成《春光乍現》的經典海報,也在往後的流行文化一再被致敬與諧擬。

開著敞篷跑車的他是標準的浪蕩子,人生觀很簡單 -- 賺很多錢,就能獲得自由。然而自由真能以這種方式獲得嗎?金錢難道是解決生活空虛唯一的選項?劇情的轉捩點發生在他到公園閒晃時順手拍下的照片,回暗房沖洗竟暗藏玄機:照片中的女人露出驚恐的神色,樹叢裡有人拿著一把槍,草地上似乎躺著一具屍體。英文片名Blow-Up在攝影術是放大的意思,他將照片不斷放大,希望追究出凶殺案的真相。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總由一系列表面無關的隨機事件組成,這些事件讓他在劇末走入一間搖滾俱樂部,當紅的The Yardbirds樂團正在台上表演名曲〈Stroll On〉,傳奇吉他手Jeff Beck與Jimmy Page(後來組了齊柏林飛船)一左一右站在主唱兩側。台下觀眾包含各色人種,都是一臉冷酷漠然的旁觀者姿態,直到Jeff Beck因音箱出了問題將吉他砸爛往下丟(據說是應導演的指示模仿The Who的吉他手Pete Townsend),樂迷才活了過來,爭先恐後搶著「殘骸」。

搶到吉他柄的攝影師回到街上,接著去參加豪宅裡的派對,場內全在飲酒作樂,恣意捲著大麻菸。一夜狂歡,隔天他在豪宅醒來,趕回公園,可是照片中的屍體已經不見。故事發展到這,你會明白《春光乍現》看似偵探片的情節,解謎卻非重點。安東尼奧尼這時在公園安排了一群穿著入時的年輕人,於露天球場裝模作樣打著默劇網球;那顆看不見的網球竟也會打出場,落到攝影師腳邊 -- 他是否要配合他們一起演這齣戲?

在一股無形的壓力下,他走向草原,將球撿起奮力丟回球場。起先他表情空洞而困惑,後來卻帶著一抹笑意。或許他終究也頓悟了,人生不過是一齣無言的默劇。

(原文載於《cue.電影生活誌》六月號

[電 影] 引用(0)

引用


迴響

安東尼奧尼的片我看的不多(除這之外還有Zabriskie Point,紀錄片Chung Kuo,Passenger),雖然劇情不見得看的很懂,每部影像都讓我有深刻印象,意思是留白的很聰明啦.

你前陣子去過巴塞隆納我更推薦你看Passenger,應該會讓你對那裡更有fu.

由 dionysoslin 發表於 October 9, 2012 9:01 AM

to 酒大,

The Passenger許久前看過,不過是在去巴塞隆納之前。現在重看感覺一定很不一樣。

pulp 發表於 October 9, 2012 3:39 PM

你的網誌分享許多東西 都是我喜歡的 謝謝你推薦這麼多介紹許多很棒的資訊

由 宥宥 發表於 April 12, 2013 11:1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