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ti Smith - Just Kids | 回到主頁面 | Gravenhurst - The Ghost In Daylight & James Blackshaw - Love Is The Plan, The Plan Is Death »
2012-05-27, 11:25 PM
世紀末的明信片
這兩張明信片,是2000年《搖滾客》復刊的DM。
《搖滾客》最初是在1987台灣解嚴那年創刊,由水晶唱片出版。直到90年代,它成了島上搖滾青年的啓蒙,在網路匱乏時擔負著音樂訊息的傳播與推廣,影響之深,是一整個世代的精神食糧。
那是我無緣參與的年代。新音樂蓬勃發展的80尾聲,我仍在台南讀小學,R.E.M.與Sonic Youth尚未進入自己的人生,Michael Jackson與Madonna幾乎構成我對西洋音樂的理解。
2000年夏天,我已是二十一歲的廣電系學生,住在學校旁的巷子裡,除了系上的必修課卻不太去上學,醒著時不是談戀愛、到唱片行打工,就是和社團朋友鬼混。系上規定大三升大四暑假得找個單位實習,死黨提議去水晶唱片,「應該滿輕鬆的,而且好像有點酷。」重點我們心照不宣 -- 說不定能因此認識什麼搖滾明星。
我和他與另一個女同學,三個平常班上的邊緣份子就到水晶報到。實習第一天我穿上Stone Roses的T恤,感覺這樣血統比較純正。整個夏天異常忙碌,我們參與了第一屆海洋音樂祭與辦在兒童樂園的野台開唱,擺攤銷售唱片,而正職員工都忙著《搖滾客》的復刊事宜。是的,間隔十年,《搖滾客》要復刊了!同樣選在台灣歷史的轉捩點 -- 那年五月新政府剛上台。
九月九日,復刊記者會的地點選在徐州路的舊市長官邸,當時重要的獨立廠牌全數到齊,包含創站不久的五四三音樂站,各有攤位熱鬧叫賣。林強在榻榻米上放歌,伍佰的身影穿梭在日式平房,我記得院子甚至供應著烤山豬肉與小米酒。阿達在記者會上豪氣地宣佈,《搖滾客》預計以雙月刊的形式復刊十二期,每期的主題都已擬妥,都會附上CD與VCD。
可惜這個承諾只兌現了一半。復刊計劃在六期後告終,不久後水晶也走入歷史。十二年過去,音樂場景歷經幾番劇烈震蕩,樂團散了又復合,舊人離開這個圈子,新人抱著滿腔熱血繼續勇闖進來。我也從一個晚輩,如今常惶恐地被冠上資深。世紀末大家樂此不疲的另類與主流、網路與實體、本土與外來論戰,過時成老掉牙的話題,Facebook的存在讓所有事物的界線變得模糊。
然而每當我從書架取下那六期復刊的《搖滾客》,它的質量與重量、密度與態度仍是那麼讓人肅然起敬,感受到知識與情感的份量。翻著它,我會想起世紀交界那群義無反顧的搖滾客 -- 編輯、作者、樂手,替後代搖滾客留下的時代切片與紀錄。這篇寫在《Gigs》創刊號,願有朝一日它也會立下另一種典範。
(原文載於《Gigs》第1期「罌粟青春」專欄,物件攝影 by Bonnie)
[閱 讀]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