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ll Callahan - Apocalypse | 回到主頁面 | Music Art Design »
2011-07-26, 5:20 PM
Fleet Foxes - Helplessness Blues
2008年夏天,由一群貌不驚人的西雅圖青年所組成的Fleet Foxes,在同鄉廠牌Sub Pop出版首張同名專輯。
主唱兼詞曲作者Robin Pecknold當時才二十二歲,然而嘴裡唱的、筆下寫的音樂卻很老成。其實不只音樂,這夥人留長髮、蓄濃鬍,穿著打扮都流露一股古樸的氣質,與時下玩團青年格格不入。他們彷彿是60年代搭時光機而來的嬉皮,只是邁入21世紀,還有人對嬉皮感興趣嗎?
事後證明凡是好音樂,無論它是不是「時髦的」,都能撼動人心。Fleet Foxes獲得主流、非主流媒體一致好評,首張同名專輯在英國達到白金唱片銷量,更橫掃年終榜單 -- Pitchfork、Mojo與告示牌這三家音樂品味分歧的刊物都奉上榜首寶座。他們的音樂跨越不同世代認同的鴻溝,成為普世的語言,與同樣以老搖滾、迷幻民謠為養分的新生代樂團Mumford & Sons、Midlake與The Avett Brothers成了樂壇的新勢力。
不過伴隨名利而來的是團員對鎂光燈的不適應,結束了一年巡迴,Fleet Foxes閉關寫歌,2009年底錄好的歌已足夠再出一張專輯,團員對品質卻不甚滿意,於是全部丟棄,從頭來過。找回首張專輯的製作人Phil Ek,在他的協助下於西雅圖、紐約兩地錄製,第二張大碟《Helplessness Blues》便是花上所有心血的成果。
正如藝術家Toby Liebowitz替專輯繪製的拼貼封面,十二首歌色彩斑斕、意象鮮明,交織成一幅繽紛景色。前Blood Brothers成員Morgan Henderson加入讓樂團現為六人編制,《Helplessness Blues》擁有更富饒的聲響與厚實的結構:十二弦吉他、揚琴與笛子等原音樂器,不浮誇的弦樂編排,及樂團引以為傲的多部和聲。
無論輕快俏皮的〈Lorelai〉、迷幻深沉的〈The Plains/Bitter Dancer〉,或八分鐘長曲〈The Shrine/An Argument〉尾聲讓人意想不到的木管與銅管樂器爆發,這些元素構成Fleet Foxes獨步樂壇的巴洛克民謠天地。那裡有美麗的陽光,也有黯然的感傷,更有你不會忘懷的雋永曲調。
[側 標]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