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ic NYC Cover Art | 回到主頁面 | Panda Bear - Tomboy »

2011-07-11, 5:16 PM

The Strokes - Angles

strokes

十年,這是《Is This It》問世至今的時間。

當時五個二十出頭歲,一身皮衣、緊身牛仔褲、墨鏡與球鞋的紐約下東城青年,如何震翻全球搖滾版圖,稍有資歷的樂迷想必記憶猶新。即使這些年才踏入獨立搖滾軌道,繞了幾圈也會聽回《Is This It》;專輯中少不經事的慘綠聲響與簡單直接的生活態度,如此精確捕捉到時代青年面對新世紀降臨時彼此分享的不確定。

The Strokes用《Is This It》開創了嶄新紀元,成為年輕音樂社群的集體依附,然而這張十年過去仍雋永如新的傑作,某種程度也成了他們擺脫不掉的緊箍咒。無論2003年的《Room On Fire》或2006年的《First Impressions Of Earth》,都保有經典的「The Strokes聲響」(油亮骯髒的車庫搖滾與後龐克的低傳真線條),卻也不乏年輕樂團的茫然 -- 被困在過去的成功中,被相關或不相關人士(廠牌、製作人、樂迷、媒體)反覆提醒應該或不應該走哪一條路,做什麼選擇。

當領袖是不容易的,除非識見清楚。The Strokes五名團員究竟「要的是什麼」,音樂對他們來說除了是謀生事業,還想藉由音樂傳遞什麼訊息給樂迷?樂團得仔細思考,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才能踏出下一步。這需要時間,而且比所有人(包括他們自己)的預期都來得久。

過去五年團員忙著自己的計劃,不是以個人名義出輯,如主唱Julian Casablancas與吉他手Albert Hammond, Jr.,就是另組新團,如貝斯手Nikolai Fraiture的Nickel Eye與鼓手Fabrizio Moretti的Little Joy。團員聚少離多,生活也有變化,有人娶妻生子,有人戒了酒精與毒癮,Albert Hammond, Jr.與模特兒Agyness Deyn的分合更受人矚目。

這些個人因素以外,第四張專輯所以難產,與製作人Joe Chicarelli不順遂的合作也有關係。幾經波折,團員揚棄Joe Chicarelli監製的成品,移至Albert Hammond, Jr.位於紐約上州的錄音室重錄整張作品。重錄的過程,Julian Casablancas卻缺席了,人多半不在現場,僅透過電子郵件將預錄好的歌聲寄給其他團員。這麼做或許讓創作動能平均分配在每個人身上,而非像過往三張專輯由Julian Casablancas一人主導,只是這種刻意的自我疏離也浸透在音樂裡。

《Angles》不乏The Strokes較少嘗試的風格,如開場曲〈Machu Picchu〉的雷鬼基調。多數仍是樂迷熟悉的The Strokes曲式:〈Two Kinds Of Happiness〉的新浪潮貝斯、〈Games〉的復古合成器與〈Life Is Simple In The Moonlight〉的吉他音色,更別提首發單曲〈Under Cover Of Darkness〉曲子中段讓人喜出望外的吉他獨奏。不過Julian Casablancas與其他四人「保持距離」的結果,卻讓這份熟悉多了些許斷裂的痕跡,或許不明顯,卻教人無法忽視。

他在〈Under Cover Of Darkness〉唱到:「Everybody's been singing the same song for ten years.」唯有重回夥伴身旁,讓The Strokes再次成為「五人樂團」,而非「四名樂手加上一名疏遠的主唱」,Julian Casablancas才能帶著曾有的熱力,將這些歌曲再高唱十年。

(原文載於KKBOX

[音 樂] 引用(0)

引用


迴響

記得之前Julian受訪有提到以前都是他主導整張專輯,搞的整團的氣氛很緊繃,新專輯改成大家一起參與的走向,可是Angles聽起來卻好鬆散.....當爸爸後Julian的改變以及對母團某種若即若離的態度讓人對The Strokes未來的走向有些擔憂.....

由 Tracy 發表於 July 17, 2011 10:4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