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m Gordon & UNIQLO in NYC | 回到主頁面 | Essential Art House: 50 Years of Janus Films »

2006-11-28, 3:05 PM

Marie Antoinette by Sofia Coppola

marie 以英倫後龐克名團"Gang Of Four":http://www.gangoffour.co.uk/的經典名曲Natural's Not In It開場,"Marie Antoinette":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index.html徹底解構了一般人對於宮廷電影的想像。 將著名的歷史事件搬上銀幕,難度絕不亞於重新寫出一疊高度原創的劇本。一如搖滾樂手的傳記片之所以難拍,在於觀眾走入戲院之前,對於該項命題多少均有定見。歷史乃由勝利者所撰,如何力求客觀地呈現史實,除了取決於編劇採納的歷史版本,導演對於該段歷史懷抱了什麼樣的“態度”,希望留下與拋棄哪些特定史蹟,均決定了一部歷史電影的寬與厚。 曾以"Lost In Translatio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655.html贏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Sofia Coppola,這次再度扮起了編導一體的角色。她改編了英國作家"Antonia Fraser":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onia_Fraser的作品"Marie Antoinette: The Journey":http://www.amazon.com/Marie-Antoinette-Journey-Antonia-Fraser/dp/0385489498/sr=8-1/qid=1164698216/ref=pd_bbs_sr_1/002-8512901-7748869?ie=UTF8&s=books,透過這齣電影描繪了這名爭議不迭的女子。"Marie Antoinette":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e_Antoinette出生自奧地利宮廷,十四歲便被送至相鄰的法國,成為政治聯姻的獻品。她的丈夫路易十六只大她一歲。兩人的昏庸與奢靡招惹了強大民怨,終於在法國大革命被壓上斷頭台。Marie Antoinette最常被人調侃的言行當屬某次被人告知百姓沒飯吃時,她卻回應,【讓他們吃蛋糕啊。】這與中國歷史上的晉惠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時天下飢荒,人民挨餓,晉惠帝聞訊後卻說,【何不食肉糜?】Marie Antoinette與晉惠帝差了近一千五百歲,可是這兩句話都成了後人形容掌權者不知民間疾苦時最常引舉的例子。 全片於凡爾賽宮實地取景,Marie Antoinette在今年坎城影展首映時卻遭逢了滿場噓聲的對待。法國人無法接受一部關於自身歷史的電影被“糟蹋”成這副模樣。的確,如果從法國人的角度出發,當他們看見自己的皇后(不論她的歷史名節是多麼差勁)竟成了一具貪圖逸樂、毫無思想的空殼,豈不為之氣結。除了在歐陸頗受批評,美國的影評人也不全然買帳。某些人諷寓Sofia Coppola出身自浮華之家(Sofia Coppola的父親便是以《教父三部曲》與《現代啟示錄》成為傳奇名導的"Francis Ford Coppola":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_Ford_Coppola),這部電影的主角根本就是Sofia Coppola自己,一名永遠被人捧在掌心的公主。 這部電影充滿爭議之處在於,Sofia Coppola完全迴避了所有與政治意識扯上邊的可能性。換句話說,這是一部沒有立場的歷史電影。 一套換過一套的絢麗華服、一餐吃過一餐的奢侈料理與精雕細琢的凡爾賽宮內裝,Marie Antoinette只給了觀者目不暇給的視覺糖果(eye candies),除此之外付之闕如。飾演Marie Antoinette的Kirsten Dunst成了一只空心繡花瓶。糖吃多了總嫌黏牙,再誘人的視覺饗宴都有讓人反胃的一刻。一部缺乏了觀點與故事的“劇情”片,因為太著重在形式上的琢磨,不免成為一灘空洞與淺薄的死水。有毒舌派將Marie Antoinette形容為一齣只適合懷春少女的電影,Spin雜誌更將它形容為拍攝於凡爾賽宮的冗長搖滾錄影帶。 容我替Sofia Coppola平反。對我來說,她藉由生平第一次擁有龐大製作費的機會,拍攝的卻是Lost In Translation續集。兩部電影都著墨於年輕女性在異境浮游的孤寂感,不過將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換成了十八世紀的法國。Lost In Translation的Scarlett Johansson,丈夫是忙於事業的攝影師;Marie Antoinette的Kirsten Dunst,丈夫是沈迷打獵的王儲。前者被孤立在五星級飯店,後者被困於人類史上最華麗的宮殿裡。被封鎖於載滿物質的世界中,她們只能以迂迴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慾望。Sofia Coppola將這兩部電影拍的唯美而夢幻,並以細瑣如雲霓的氛圍變化貫穿全局。不論當代的東京或兩百年前的法國,都成了生人勿近的後現代場域。 Sofia Coppola也提供了另一種面向來評論這名花錢如流水的皇后。近十年來,不少地位尊崇的史家正試圖替Marie Antoinette的歷史定位平反。別忘了,當她初抵法國時,不過是名青春葬送給政治現實的荳蔻少女。她全天候遭人監視,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觀察,令人窒息的繁文縟節與儀式典章讓她只能尋求物質(不論甜食、衣裳或珠寶)獲得排解。雖然處於宮廷之巔,Marie Antoinette與被囚禁的人質實無二異。Sofia Coppola拍攝的其實是一齣古裝紀錄片,記錄的是Marie Antoinette在凡爾賽宮裡的生活。她就是古典版的派對女王"Paris Hilton":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is_Hilton。 既然這齣戲只是利用歷史人物與歷史背景說了個類似Lost In Translation的故事,Sofia Coppola乾脆放手一搏,讓所有面向都顛覆了觀者的期待。她除了讓主角說英文,說的還是非常現代的英文,甚至包含了時下年輕人的俚語。她替一部歷史電影的片頭字幕配上了粉紅色與黑色,奉行了龐克雜誌的拼貼美學。如此一來,一種超寫實的異國情調也由然而生。敘事結構的重要性對於Sofia Coppola來說,遠不如替電影立下頭尾一致的調性。例如影片的結束時刻設定在Marie Antoinette乘坐馬車離開凡爾賽宮,而不以眾所期待的斷頭台收場。此舉也讓期待“精彩”結局的觀眾大失所望。 Marie Antoinette延續了Sofia Coppola的電影一貫採用了大量搖滾樂(還是很酷的搖滾樂)的風格。如果東京的迷離夜色搭上My Bloody Valentine的Sometimes是催人熱淚的殺招,能於Marie Antoinette聽見New Order的Ceremony、The Strokes的What Ever Happened?、The Cure的All Cats Are Grey與The Radio Dept.的Pulling Our Weight,更給人新鮮又荒謬的錯置感。影片還引用了Air、Aphex Twin甚至後搖滾樂隊Windsor for the Derby的音樂當成串場,My Bloody Valentine主腦Kevin Shields也重新混音了八零年代新浪潮隊伍"Bow Wow Wow":http://en.wikipedia.org/wiki/Bow_Wow_Wow的歌曲I Want Candy(連歌名都充滿了隱喻)。就電影本身而論,Marie Antoinette的優劣乃屬見仁見智,不過它卻擁有了今年最棒的電影"原聲帶":http://www.amazon.com/Marie-Antoinette-Original-Soundtrack/dp/samples/B000ICLSQU/ref=dp_tracks_all_1/002-8512901-7748869#disc_1。既然如此,以Sofia Coppola的標準來說,也就算不上失敗之作了。 Ps1. 英國樂隊Brinkman替Kirsten Dunst寫了一首"同名歌曲":http://www.myspace.com/brinkmanband,歌詞相當有趣。 Ps2. 於片中飾演奧地利女皇的Marianne Faithfull,目前正從"乳癌":http://www.nme.com/news/marianne-faithfull/24988中逐漸康復,願她無恙。 antoinette

[電 影] 引用(0)

引用


迴響

我还没看到电影,可是这部电影已经给时尚界带来了好运。

由 od-style 發表於 November 30, 2006 12:06 PM

從去年寒假我就開始期待這部電影, 最近興致勃勃的跑去時代廣場看完... 結果前所未有的在片場陷入短期睡眠...
視覺的華麗和有趣的原聲, 好像也沒有辦法拯救空洞的劇情呢. 不斷的展現物質和奢華, 的確是一種手法, 可是除這外, 就彷彿沒有present其他的idea, 這樣真的也好么.

由 pua 發表於 December 2, 2006 11:51 AM

那麼會否又是另一空洞但音樂不賴的Elizabethtown
(正好女主角都是Kirsten Dunst,兩位分別的導演都很會用配樂)

Elvis 發表於 December 4, 2006 11:24 PM

最近在NY Times看到一部關於音樂的電影.叫"Before Music Dies"
這是網頁:http://beforethemusicdies.com/
也許版主大大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紐約找這部電影來看看.

johnny 發表於 December 8, 2006 2:38 AM

to pua,

【視覺的華麗和有趣的原聲, 好像也沒有辦法拯救空洞的劇情呢】
你說的一點也沒錯,不過我還是寧可相信Sofia Coppola故意這麼做的。
她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將形式的重要擺在劇情上頭了。

to Elvis,

或許這是Kirsten Dunst的宿命吧,哈。
如果拿Elizabethtown與Marie Antoinette相比,前者簡直就是高潮迭起了。

to johnny,

非常感謝這個資訊,這部電影的確有趣。
可惜從沒在紐約上映過,得找DVD來看看。
到時再來報告心得。

pulp 發表於 December 9, 2006 8:21 AM

原本就很想看看這部戲了.
讀到你的網誌之後,
忍不住立刻找來看了一遍.
must say, 完完全全的愛這部戲.
跟普通 Hollywood 要求高潮迭起的電影完全不一樣.
很專注的看完, 看到最後甚至眼眶紅了一圈. 很能體會 Marie Antoinette 一生心靈上的轉折跟掙扎, 以及到了最後仍是堅持貴族作風的態度.
很同意你說這是 "一齣古裝紀錄片".
電影內容也許會被評為乏味. 但是再想想, 我們觀看的卻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當時的生活也就如同這部電影一樣, 平淡且狹窄. 這樣一想, 也就不怪Marie Antoinette 會從物質生活種尋找安慰了. 這齣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貴族內心的電影, 讓我回味無窮. 謝謝你的推薦.

由 nerissa 發表於 December 9, 2006 10:08 AM

喜歡'紀錄片'的說法
marie antoinette和他的夫婿
在copolla用另一個視角呈現之下
讓觀眾看到他們無辜的一面
只不過是兩個年輕無知無所適從
卻被擺在那個位置的兩只瓷娃娃罷了
反倒是當時在他們身邊深謀遠慮的朝臣與有識之士們
怎麼沒有人怪罪他們呢

由 lhy 發表於 December 10, 2006 5:24 AM

好妙的結合...
為什麼不在台上映...(憤恨

小蠟 發表於 December 10, 2006 2:37 PM

to 小蠟,

據線報指出,Marie Antoinette明年可能會在台上映,再耐心等等吧。

pulp 發表於 December 10, 2006 3:19 PM

“...主腦Kevin Shields也重新混音了八零年代新浪潮隊伍Bow Wow Wow的歌曲I Want Candy...“


原曲在拿破崙炸藥的原聲帶有出現過!!!!!

發表於 December 11, 2006 6:25 AM

這片我在坎城時也很想去看,但是沒有排到票,事後問了一些有去看的人,很多人都提到了這部片被音樂搞出來的現代感覺,以及與此問題相關的"Boom mic跟球鞋的穿幫是否為故意的"的討論.....

uniself 發表於 December 11, 2006 5:40 PM

to 豬,

這我倒是不知道哩。不過拿破崙炸藥差點讓我看到睡著... :p
你Blog的Banner很酷喔。

to uniself,

wow,你去過坎城影展,真令人羨慕。
我完全沒注意到Boom Mic跟球鞋的穿幫,我看片還不夠專心,哈。

pulp 發表於 December 19, 2006 6:35 AM

昨天去看電影,已經看到這片的預告了,Sofia Coppola的第二部電影,很讓人期待

由 Sherry 發表於 September 28, 2007 10:51 AM

剛查了一下,其實這是Sofia的第三部電影了,我還一直以為Lost in Translation是她初試啼聲的第一部片.不過這第三部女主角由Kirsten Dunst來演,更讓人興緻盎然,特別在看了她演的Elizabethtown之後.

由 Sherry 發表於 September 28, 2007 10:5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