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滾金馬 – 聲音與光影的對話 | 回到主頁面 | The Grates CMJ Pt.3 »

2006-11-14, 8:12 AM

以搖滾為名 - 淺談金馬影展音樂類影片

glastonburyposter 縱觀今年邀得的八部音樂電影,紀錄片佔了大宗,劇情片只有《超脫末日》("Last Days":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226.html)獨挑大樑。 這也呼應了當下的風潮: 曾紅極一時的樂手傳記片暫居幕後,內容活潑多元的搖滾紀錄片(Rockumentary)大行其道。搖滾紀錄片自有悠久傳統,其中不乏大師執導的歷史名作。如紀錄了Rolling Stones演唱會暴動的Gimme Shelter;隨Bob Dylan一同上路的Don’t Look Back與No Direction Home。八零年代初期,龐克紀錄片也曾風靡一時,以Talking Heads的Stop Making Sense與Sex Pistols的D.O.A.為代表。近十年來一些很酷的樂團,如Radiohead、Wilco、Flaming Lips、Dandy Warhols甚至是Metallica都有了自己的紀錄片。一時之間,樂團電影不再是史籍裡的古董,反而成了時髦流行的代名詞。 有人打趣地說,這年頭如果沒有一部屬於自己的紀錄片,這支樂團顯然不夠上道。這說法當然簡化了紀錄片的影像意義與社會價值,也忽略了諸多考據紮實、結構嚴謹、視野宏觀的優秀作品。導演們透過多元的史料蒐集,將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音樂事件置於歷史的脈絡底下解讀。不但做了橫向的連結,也提供了縱向的觀看趣味。如此一來,歷史的偶然與必然有了更立體的輪廓,搖滾史也被織成一張更綿密的網子。 反觀傳記電影,由於選角不易、劇本構成困難,常常陷入兩面不討好的困局。如何不過度美化主角,掉入歌功頌德的窠臼;也不刻意醜化,踏入真假難辮的羅生門,對於導演的功力是項嚴峻考驗。換言之,如何在不討好也不激怒觀眾的前提下,不傾斜偏頗,維持開拍前的初衷,考驗著導演的智慧與決心。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何越多人選擇將鏡頭對準了依然在世的人物,而不是試圖賦予搖滾亡靈們新的生命。 搖滾紀錄片的再興也反映了新世代樂迷對造神運動的厭惡。他們要的是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不是矯揉做作、難以觸碰的搖滾偉人。即便鏡頭下的主角是如此的卑微扭曲、掙扎無依,缺乏搖滾明星該有的風範;然而,這不正是一名凡人該有的樣子?沒人相信下了台的樂手依舊光鮮亮麗。另一方面,由MTV頻道掀起的真實電視(Reality TV)旋風,也改變了年輕觀眾解讀影像的方式。許多新世代的導演,從小看著真實電視成長,其思考模式自然備受影響。 今年的片單忠實反應了當前現象。唯一的劇情片《超脫末日》,自坎城首映以來爭議不斷,院線放映時也毀譽參半。影評人認為這是Gus Van Sant勇敢的自我堅持,值得喝采。部份Nirvana樂迷卻不能諒解心中偶像慘遭解構的命運。這部電影究竟如何,得親自欣賞再下定論。它是愛者恆愛、厭者恆厭的作品。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超脫末日》是八部電影之中,劇情最單薄的一部。再度推翻了一般人對於劇情片/紀錄片的認知。 參展的七部紀錄片,雖然形態各異、曲風多元,卻分享了相似的命題: 音樂如何改變生命的軌跡。《魔鬼詩篇》("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http://www.sonyclassics.com/devilanddaniel/)與《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http://www.newyorkdollmovie.com/)著墨於音樂與人生的糾葛。前者詳述了民謠歌手Daniel Johnston的成長故事。他是樂迷眼中的天才,卻是主流社會的邊緣份子。後者探訪了傳奇樂團New York Dolls的貝斯手Arthur Kane,如何從濃妝豔抹的華麗搖滾樂手,成為樸素的摩門教徒,並宿命地邁入人生終章。《龐克精神》("Punk: Attitude":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474.html)、《搖滾世代》("Glastonbury":http://glastonburyfestivals.co.uk/film/index.asp?id=425)與《吶喊雷克雅維克》("Screaming Masterpiece":http://www.screamingmasterpiece.com/)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音樂樣態。《龐克精神》將一般人眼中排他性與攻擊性皆強的龐克音樂做了更寬宏的解釋。《搖滾世代》鎖定了世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節,《吶喊雷克雅維克》彩繪了枝繁葉茂的冰島音樂群像。《最後一次搖滾》("Tell Me Do You Miss Me":http://www.imdb.com/title/tt0765479/)與《路的轉彎處聽見吉普賽》("When The Road Bends":http://www.whentheroadbends.com/)運用了公路電影的手法,引領觀眾一同上路。前者跟拍了紐約獨立樂團Luna解散前的最後一次公演。後者的主角則是一群生性樂觀的吉普賽樂手。 這些電影以人為核心,娓娓道出了搖滾樂的另一面。那是一座佈滿了猜疑與憂傷、困惑與焦慮的高塔。我們見證了脆弱靈魂的掙扎,也凝望了音樂鑿開的出口。張力十足的情節,即便對音樂不熟悉的朋友,也毫無進入門檻。追根究柢,導演不將觀眾侷限在少數的搖滾菁英(Rock Snob)身上,而訴求了更溫厚的普世情感。一如《搖滾世代》以Velvet Underground的迷幻國歌All Tomorrow’s Parties開場。這些美麗的角色、律動的畫面與震天價響的搖滾樂曲,正是一場場溢滿了心靈救贖與聽覺魔法的狂歡派對。 (本文原載於「"2006國際觀摩影展特刊":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ub-c-2.aspx」) Related Articles: "搖滾金馬 – 聲音與光影的對話":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647.html "金馬影展「 音樂無界限 」電影本事":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448.html

[電 影] 引用(0)

引用


迴響

Last Day在倫敦上映的時候錯過了....
今年的金馬影展看來挺精采的

對了 想請問Pulp 關於紐約住宿的問題
計畫明年一月中從倫敦去紐約玩
這一兩天上網搜尋了一下飯店
貴到離譜.....
能不能請紐約通Pulp 分享一下資訊呢?
謝謝!

由 Vivienne 發表於 November 15, 2006 7:50 AM

還有還有
這次金馬還有一部"偽音樂紀錄片": 搖滾雙子星
聽說也是騙倒了不少人 哈哈 :P

由 爆 發表於 November 15, 2006 2:49 PM

to Vivienne,

試一下Sublet,價格比一般飯店便宜很多。可以參考這個全紐約資訊量最豐富的網站:
http://newyork.craigslist.org/sub/

to 爆,

Brothers of the Head今年三月在Tribeca Festival上映時我沒去看,
現在也只好等DVD了。

pulp 發表於 November 17, 2006 3:23 AM

http://milanrecords.com/screamingmasterpiece/

《吶喊雷克雅維克》(Screaming Masterpiece)的美版DVD即將於三月六日發行,除了影片本身,也附加了兩個多小時的Bonus Feature。

pulp 發表於 March 2, 2007 6:49 AM

您好!我想請問,在台灣有辦法購買到或是這部片的DVD嗎?
目前只在amazon看到,不過擔心沒有中文字幕會無法完全地了解
麻煩您在回覆我了,謝謝!! :)

由 豆豆安特 發表於 June 23, 2007 8:48 PM

to 豆豆安特,

我不清楚台灣是否有片商代理DVD。
但我想這片若缺乏中文字幕,看英文字幕應該是不難理解的。
畢竟音樂才是它的主秀。

pulp 發表於 June 26, 2007 3: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