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rty Three Asia Tour | 回到主頁面 | The Science of Sleep Exhibition in SoHo »

2006-10-15, 10:06 PM

No Limits, Just Edges. Jackson Pollock in Guggenheim

pollock 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畫家,"Jackson Pollock":http://en.wikipedia.org/wiki/Jackson_pollock的人生卻是悲劇藝術家的典型寫照。 他酗酒、粗魯,對婚姻不忠。他患有嚴重的憂鬱症,需要心裡治療。1949年,Jackson Pollock才三十九歲,一篇"Life Magazine":http://www.afterimagegallery.com/lifeholmes.htm的專文已將他喻為世上最偉大的美國藝術家。這也意味著,Jackson Pollock並不是死後才成名的人物。仍在世時,他的作品已炙手可熱、身價不凡,求畫的買家絡繹不絕。為了應付市場的龐大需求,又得兼顧質與量的均衡,Jackson Pollock的生涯晚期簡直心力交瘁。 雖以晚期稱之,他的過世年齡卻是許多偉大藝術家正要邁向巔峰的階段。1956年,燥熱的八月天,Jackson Pollock喝得酩酊大醉,開著敞篷車乘載兩名年輕女子: 他的情人"Ruth Kligman":http://www.ruthkligman.com/與她的友人Edith Metzger。她們才剛上車,即發現Jackson Pollock的精神狀況極差,踩油門的方式如同亡命之徒。即使兩人尖叫不斷,希望逃離這班死亡列車,一切早已失控。疾駛的敞篷車偏離了公路,狂奔至樹叢裡。車上三人,除了Ruth Kligman僥倖存活,其餘二人皆不幸過世。當時的Pollock不過四十四歲。 Ruth Kligman如今依然健在,往後還成了紐約藝文界的名女人。 1912年出生於懷俄明州,Jackson Pollock十八歲時與兄長Charles Pollock一同搬到紐約,向知名畫家Tom Benton學畫。如同其他的抽象派畫家,Jackson Pollock的創作歷程也是一步步由具象開始,最終才邁入抽象。起先他臨摹了人物與自然主題,時隔幾年,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開始採用強烈的對比色。這時的作品雖然依稀能辨別出主題, 風格卻已往抽象派靠攏。畫作往往提供了超乎所繪物本身的情緒張力,甚至某種謎樣或暴力的觀看感。 1945年,為了根絕酒癮與擺脫紐約高張的競爭壓力,Jackson Pollock與同為畫家的妻子"Lee Krasner":http://en.wikipedia.org/wiki/Lee_Krasner搬到位於長島的East Hampton。他將木造平房附近的穀倉改建成畫室,他喝更多的酒。1947年,三十五歲的當口,Jackson Pollock進入了生涯最富動能的時期。他開始採用所謂的Drip(滴)、Pour(流)或Spatter(灑)這些作畫方式,完全揚棄了畫板與筆刷。他將巨幅畫布鋪於地表,用畫筆將顏料噴灑其上,筆刷從頭至尾與畫布毫無接觸。他利用手腕與身體的律動作畫,連地心引力、畫布吸收顏料的方式,也自然成為創作的一環。由於身體能自由地移動四周,作品不再擁有上下左右的視覺限制,每一面都可以是另一面。這些全然抽象的作品徹底顛覆了美國大眾對於藝術的傳統認知。以Jackson Pollock自己的說法,當他作畫時,他完全忘卻了自身的存在,進入到某種難以言述的時空裡(Groove or Zone)。他覺得自己站在畫作裡頭跳舞。 雖然這一階段的畫作很像隨機事件的偶然發生,似乎所有的佈局與結構都是當下才決定的;且作畫前他從不擬草稿或底圖。Jackson Pollock卻否認了意外的存在。對他來說,每當創作一幅作品之前,腦中已想好大致方向: 不論顏色、層次或構圖。換言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當概念決定,他便讓自己與作品融為一體,讓直覺引領著身體移動。他宣稱這種創作哲學為”No Limits, Just Edges”。 處於風起雲湧的四零、五零年代,知名的抽象派畫家還有西班牙的Pablo Picasso、美國的Franz Kline與Arshile Gorky、俄國的Wassily Kandinsky與荷蘭的Willem de Kooning(他也曾與Ruth Kligman交往)。Jackson Pollock的盛名除了依靠自己的天才之筆,妻子Lee Krasner與知名藝評人Clement Greenberg也提拔不遺餘力。有趣的是,Jackson Pollock的畫作在他過後之後,竟成了美國中情局大力贊助與推廣的對象。原因之一為有關當局希望藉由這些前衛的作品,讓紐約取代巴黎成為自由藝術的新象徵。更重要的是,將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http://en.wikipedia.org/wiki/Abstract_expressionism與蘇聯的"社會寫實主義":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ist_Realism相做比較,使前者成為進步的代名詞,後者充滿保守的意象。《"酷派當家":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reading/aeaeceieaeace.html 》(Cool Rules)一書便提到,【中情局在反蘇聯集產主義的"宣傳戰":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gress_for_Cultural_Freedom中使用了抽象表現主義,表明了這些情報員 – 大多出身長春藤名校 – 品味可能超越了大眾。他們正確無誤地了解到,這種藝術表達了一個新的自信的個人主義,東方集團的居民不多時便開始祕密地嚮往。】藝術史學家Eva Cockcroft便戲稱Jackson Pollock的畫作是美蘇冷戰的另一種武器。 為了紀念Jackson Pollock逝世五十週年,"Guggenheim Musuem":http://www.guggenheim.org/new_york_index.shtml特舉辦了回顧"畫展":http://www.guggenheim.org/pollock/index.html。不會有比這更適切的地點。博物館創始人Solomon Guggenheim的姪女Peggy Guggenheim,正是Jackson Pollock生涯的重要支持者。1943年,Peggy Guggenheim替當時尚未成名的Jackson Pollock於Art of This Century藝廊舉辦了生涯首場個展。1950年,她又將這些作品帶到義大利,於威尼斯替他開了歐陸畫展。此外,在Jackson Pollock依然困頓的階段,Peggy Guggenheim也提供了每個月的生活津貼。即便含著金湯匙出生、富裕了一輩子的Peggy Guggenheim,也宣稱Jackson Pollock是她一生蒐集的藝術珍品裡最偉大的發現。雖已各自成家,二人卻曾撞出短暫火花。Peggy Guggenheim的丈夫正是大名鼎鼎的德國超寫實畫家"Max Ernst":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683.html。 曾於不少博物館看過Jackson Pollock的作品,這次參展的數十幅畫作卻讓我有了截然不同的體驗。他使用的顏料有時摻雜了砂礫或碎玻璃,因此能改變液體滴下的速度與方向。縱使這些作品掛在牆上,倘若近距離觀之,所有張牙舞爪、如洪水般不斷向荒野蔓延的扭曲線條,都擁有著真實的高度與厚度。那是經由數十次滴流才凝結出的成果。層層疊疊、互有高低起伏。這種立體感,絕不是透過複製畫或數位圖檔就能模擬的,是得親身體驗的視覺震撼。 看著這些驚人的作品,我的意識很快地被帶到另一個次元。我只能想像這些猙獰的曲線、毫無節制的顏色與無法駕馭的油彩炎流,是出自一顆何等瘋狂的心臟,一顆受過多少苦難與折磨的腦袋。旁人完全不須讀過Jackson Pollock的傳記才能理解他的躁鬱症或酒精中毒,他的作品已讓世人明白這一切。這是平凡人窮極一生都複製不出的原創藝術。也因此,Jackson Pollock擁有為數可觀的追隨者與仰慕者。搖滾圈最著名的例子當屬"Stone Roses":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4878.html的吉他手John Squire。樂隊的許多唱片"封面":http://img.tesco.com/pi/entertainment/CD/LF/487275_CD_L_F.jpg皆出自John Squire之手,風格強烈仿效了Jackson Pollock。樂隊早期的樂器與"宣傳照":http://www.triggerfish.de/magazin/img/stone_roses_390.jpg也溢滿了五顏六色的潑墨式油彩。 坊間除了多部關於Jackson Pollock的紀錄片,他的戲劇性人生好萊塢當然不會放過。2000年由Ed Harris自導自演了一部同名電影"Pollock":http://us.imdb.com/title/tt0183659/。內容不算精彩,只是四平八穩地將Pollock的一生呈現在觀眾眼前。Ed Harris的演技依舊精湛,模仿Jackson Pollock的扮相也唯妙唯肖;可惜略顯老態,反射不出主角鋒芒畢露的一面。然而,縱使影片缺乏了力度,又有何妨? Jackson Pollock短暫卻精彩的真實人生,早已提供了不同領域的後繼者最動人的靈感來源。 Related Articles: "Max Ernst, The Master of Surrealism":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683.html "Robert Rauschenberg at Metropolitan Museum":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7099.html "Robert Smithson’s Spiral Jetty":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191.html "Sound Digressions In Seven Colors by Tony Oursler":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7390.html bluepoles JF, Jackson Pollock 1951 0604250950162.ml

[紐 約] 引用(0)

引用


迴響

果然寫藝術也見功力喔。我一直很喜歡他,覺得他有搖滾精神。

iron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6 9:15 AM

to iron,

Jackson Pollock超搖滾的,因為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瘋狂醉漢,和所有的傳奇Rockers都一樣,哈。
插個題,CBGB的棚子今天已經被拆走了,他們的手腳快得讓人無法反應,實在很殘忍。

pulp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6 10:20 AM

沒想到PULP對現代藝術有出乎意料的了解程度,令在下真是佩服佩服。
真的好想親眼看看他的作品,站在作品面前,被吸入畫中的流動。
(感謝提供了許多搖滾音樂資訊,看你的BLOG有如在讀一本會動的搖滾史。呵呵!)

由 ZOE 發表於 October 18, 2006 1:23 AM

i just read today that le corbusier said pollack was "a hunter without an aim". but i guess that's what it takes to create something like that...the only expectations are accidental ones.

由 em° 發表於 October 18, 2006 5:32 AM

to ZOE,

雖然我的休閒時間大部分都被樂團表演或電影佔據了,不過還是會定期造訪Museums or Galleries。
也逐漸發現好的或有意思的藝術,其力量一點都不輸給音樂或影片。

to em°,

About that le corbusier quotation. I only agree with the first part.
That means, I think Pollock is a tough hunter (for art, love or redemption...etc), but he is an ambitious one. I don't think he is just an aimless drunker.

pulp 發表於 October 18, 2006 4:40 PM

這篇勾起我的回憶了,我論文就是寫Jackson Pollock...,有很長一段時間與他的作品與論述為伍。當然還有可憐的jeph,那時我論文還是用手寫的,他負責打字。所以當時全台灣讀最多Jackson Pollock的大概就是我和jeph了... (搞不好教授都沒看完:P)哈哈! 出國時有很多次看到原作,都被他的作品震憾,能量之大難以招架。後來是在溫哥華看那部紀錄片的,總覺得沒有揣摹得夠像,但聽說主角(兼導演)已經非常努力進入Pollock的世界。每位偉大瘋狂的藝術家背後通常都有一位偉大瘋狂的女人...

ps. 剛剛才看到你寫Michel Gondry了,=D,等等來拜讀。。。光看那些照片就覺得那人真瘋...哈哈

goya 發表於 October 20, 2006 4:31 PM

to goya,

哎呀,真尷尬,那我不就在這邊班門弄斧了...Orz
我看DVD的Bonus Feature才知道,原來Ed Harris根本不知道誰是Jackson Pollock。
直到十幾年前他父親送他一本Jackson Pollock的畫冊,Harris才開始對Pollock產生興趣。

至於他父親送他畫冊的理由,非常無厘頭。因為他覺得Harris和Pollock長得很像...

Michel Gondry確實是一名很可愛的瘋子啊。
關於那部電影我寫了一篇比較正式的感想,參考看看囉: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502.html

pulp 發表於 October 21, 2006 12:12 PM

一部與Jackson Pollock本人其實關係不大的紀錄片最近在IFC上映了,名為Who The Fuck Is Jackson Pollock?

簡介如下,還滿有趣的:
http://www.ifccenter.com/film?filmid=54095

pulp 發表於 November 17, 2006 3:33 AM

抱歉!你的文章中有些錯誤:
1. Max Ernst 是超現實主義,不是超寫實主義。
2. Pablo Picasso 畢卡索是立體派(半具象畫家),不應該把他歸在抽象畫家裡喔!(只能勉強說是半抽象畫家)。上述的建議請你參考看看,如有不敬請原諒!

由 dada 發表於 January 28, 2009 8:30 AM

to dada,

謝謝指正!

pulp 發表於 February 3, 2009 2:5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