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nsitio NYC in Chinatown | 回到主頁面 | 2005 Sep & Oct CD & DVD List »

2005-11- 2, 3:32 PM

Capote, A Story about Truman Capote

capote
"Capote":http://www.sonyclassics.com/capote/是一部半自傳電影。 "Truman Capote":http://www.ansoniadesign.com/capote/是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學作家,出生於路易西安那州,成長於阿拉巴馬州,與另一名同樣來自南方的作家"Tennessee Williams":http://en.wikipedia.org/wiki/Tennessee_Williams齊名。Williams比Capote長了十來歲,論成就兩人難分軒輊,可惜都有著淒慘的晚年。 Capote九歲搬至紐約市,從小在文學方面就嶄露頭角。他記憶力極佳,年紀很小就能寫出超齡的文章。不但常在校刊發表作品,也攬獲了不少作文比賽的首獎。十七歲從高中輟學,隨後進入"New Yorker":http://www.newyorker.com/打工,最終也成了New Yorker的專欄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為發表於1958年的Breakfast at Tiffany's(第凡內早餐),這部小說於1961年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Audrey Hepburn":http://www.audreyhepburn.com/於片中深植人心的形象將電影推上了影史經典的位置,Capote本人和電影工業也自此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連結。 然而真正奠定Capote文壇地位的作品則是發表於1966年的"In Cold Blood":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679745580/qid=1130911634/sr=8-1/ref=pd_bbs_1/103-5879271-4892624?v=glance&s=books&n=507846(冷血)一書。 1959年十一月,平靜的堪薩斯小鎮Holcomb發生慘絕人寰的滅門血案,震驚全國。案發後Capote在New York Times讀到相關報導,便決定親赴現場調查。即使案發之初兇嫌尚未落網,由於題材的話題性與聳動性,Capote向New Yorker掙來了一筆寫作經費。此後六年他無後顧之憂地傾全身之力投入採訪,與同行助手同時也是知名女作家"Harper Lee":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per_Lee訪遍了所有當地的相關人士,包括與兩名兇嫌Perry Smith、Richard "Dick" Hickock長達數年的馬拉松式訪談。寫下了數千頁筆記,完成這部文學史上的名作。 依Capote自己的說法,他在In Cold Blood裡採用了自己創造的Non-Ficiton Novel(非虛構小說)形式。此等文體同時採用了傳統的文學筆法、犯罪現場的新聞報導與真人真事的隨筆訪談,帶給讀者的是另一種接近超現實之美的閱讀經驗。拿電影來說可能類似"Mocumentary":http://en.wikipedia.org/wiki/Mocumentary(偽紀錄片)體式,影片內容部份虛擬部份真實,但核心精神指涉的通常都是一件真實存在/發生的事物。 Non-Ficiton Novel是否真為Capote前無古人的創見,文壇爭論許久,但可以肯定的是In Cold Blood的寫作手法與Capote本身的文學才氣影響了許多知名的後輩作家。如我們熟悉的村上春樹就屢次推崇Capote影響自己至深,"地下鐵事件":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2529一書裡採用的報導文學手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In Cold Blood。1965年In Cold Blood於New Yorker連載,1966年正式出版,從此盤踞了暢銷排行首位長達一整年,售出了數百萬冊。隔年改編為"同名電影":http://us.imdb.com/title/tt0061809/,Capote名利雙收。 眾所皆知Capote是名同性戀者,熱愛參加各式"上流社會"的聚會。他言辭風趣辛辣、妙語如珠,在紐約的名流派對圈是相當活躍的人物。然而他也有著重度酒癮與藥癮,寫出In Cold Blood後幾乎沒有像樣的作品問世。也許糟糕的生理狀況箝制了他的寫作動能,也許長達六年的、掏心掏肺的In Cold Blood寫作過程將Capote所剩的才華搾乾。然而不可否認的,晚年的荒淫縱慾與不知節制,使Capote與許多曾才華洋溢至不可一世的藝術家一般,人生舞台結束得並不精彩。1984年八月一晚Capote因用藥過度猝死於一名女性友人家裡,享年五十九歲。 這部電影極有可能問鼎明年奧斯卡的各項大獎,目前仍是2005年度Metacritic綜合評分的"第一名":http://www.metacritic.com/film/titles/capote。年輕導演Bennett Miller賦予它的悠緩步調與詩意鏡頭使這部電影在人文層面多了更深的關照,然而由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的Truman Capote一角更堪稱近來最成功的人物Adaptation之一。他徹底演活了那名操著南方口音、世故慧黠的同志作家。 Hoffman一口飛快的南方腔調讓我無法適應,整部片子看下來只約略聽懂了六七成,且觀影前對於電影的背景資料並無深究,因此走出戲院時仍有點茫茫然。如果對Truman Capote或美國近代文學史有興趣的影迷應該能在電影裡找到相當的啟發性,但我會建議如果不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可能等有字幕的影片發行時再行觀賞會更進入狀況。畢竟這部片子架構在龐雜深奧的對白上,忽略或誤解了某些語意都是可惜。 也許我會等DVD發行後再看一次。
capoteposter

[電 影] 引用(3)

引用

醬子。釀子 於 <我看「Capote」> 引用本文
文摘: 不能說從來沒有,但也非常接近了,這種讓我看完後很想大大發洩一番的電影。我不曉得這部號稱自傳式的電影,究竟有多少自傳的成分,但Capote (以下暫譯:卡波提) 並非遠古時代的人物,又
引用時間: 2005.12. 2
amichen 於 <CAPOTE> 引用本文
文摘: CAPOTE
引用時間: 2006.02. 7
bluelqe 於 <讀卡波堤《第凡內早餐》> 引用本文
文摘:


引用時間: 2006.04.11

迴響

上個月NPR電台有這部電影的相關評論和報導。據說Capote本人有著非常獨特的口音,而本片飾演Capote的演員模仿他的口音維妙維肖。

Winnie 發表於 November 3, 2005 10:32 PM

我想 Philip 應該很適合演那種神經神經複雜性格的角色。又是一部被你寫起來很好看的電影,明天要去戲院看。

S.T. 發表於 November 4, 2005 3:24 PM

Capote的小說我只讀過台灣商務出版的那本第凡內早餐中譯本. 雖然奧黛麗赫本飾演Miss Golightly極具魅力,但整體氣氛及主題還是不如原著來的深刻,我想這是文學改編成電影都會碰到的問題啦.

現在在公司所以無法把家裡那本拿出來翻,不過印象中其實後面那幾篇短篇(好像叫:聖誕憶往)其實更吸引人. 相信若能讀原文一定更讚.

dionysoslin 發表於 November 4, 2005 3:29 PM

我也看了這部電影,寫了一點感想,在網路找資料時看到你這篇
正好補足了我對capote完全沒做介紹的不足
因此做了個徵引連結,希望你不介意

很高興因此發現了這裡,以後想常來逛呢!
附記: 無名小站的徵引動作好像只能在文章完全開放時才行,所以我先做了徵引過來,但還想對文章格式稍做修飾,大概會晚些變成完全開放狀態。先說一聲囉~~

kathy 發表於 December 2, 2005 8:00 PM

這篇介紹寫得真是引人入勝, 不過有點不同意把In Cold Blood 比為Mocumentary,
Mocumentary 當然是mocking (戲謔)的性質多, In Cold Blood 是報導文學式的寫實, 語調很抽離, 很冷, 我是覺得和mocumentary 很不同

xuli 發表於 December 18, 2005 11:12 AM

不好意思,我在尋找Truman Capote的簡介的時候,看到了這篇文章。
請讓我稍微引用文中關於Capote生平的部分,我會在文章中著名此篇文章的連結。
如果不妥,請告知我,謝謝。

由 jojojo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6 5:55 PM

to jojojo,

That's okay. No problem.

pulp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6 3:19 PM

周六晚上去華納威秀看了這部Capote,想把那本冷血找來看,不過信義誠品沒找著。如果找不到冷血那就只好再把第凡內早餐拿起來重讀了。

片中Truman Capote的青梅竹馬兼好友Harper Lee原來就是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的作者啊。

dionysoslin 發表於 February 20, 2006 12:01 PM

飾演Harper Lee的Catherine Keener似乎非常適合這類拍檔角色。
除了在Capote裡與Philip Hoffman搭檔,於The Interpreter裡也與Sean Penn搭配演出中情局幹員。

pulp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6 6:37 AM

如果版主也喜歡Catherine Keener的話,建議可以去看"Being John Malkovich",她在裡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sjohn 發表於 March 2, 2006 8:40 PM

Being John Malkovich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它同時也是Village Voice 1999的年度電影第一名:
http://www.villagevoice.com/specials/take/one/winners.php3#film

pulp 發表於 March 6, 2006 5:38 AM

有没有可能找到中文版的冷血
还有Norman MAILER的书

praristrawberry 發表於 June 1, 2006 8:39 AM

巧的是, 這部電影也是我翻譯的, 片中Capote為了創造所謂的新文體Non-fiction Novel, 不惜以自己的主體和描寫對象的主題產生曖昧糾葛的關係, 進而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寫出他要寫的東西, 這是一種利用及背叛行為, 但是矛盾的是他也真的愛上殺人犯Perry Smith, 那場他在刑場目睹絞刑時的哭戲, 包含了真愛與背叛的複雜情緒, 是演技的極致表現, 全片對於人性, 美國文化及社會一直以來二元化的可怕現象(甚至比謀殺和暴力更令人害怕)以及各種人性衝突有非常精闢的見解, 導演對影像, 對白, 色調, 演員的表現掌握得幾近完美, 我和另一位朋友都認為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應該給這部片才對, 當然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精準演技值得為他獲得這麼多獎項, 這是一部值得看兩遍甚至三遍的佳作

Local Hero 發表於 July 22, 2006 7:34 AM

很震撼的影片,人物刻画得细腻独到,值得推荐!

由 + + 發表於 September 15, 2006 12:05 AM

你好
寫感想時在網路上看到這裡
想引用文中幾段關於capote生平的文字
但不太會使用部落格裡 引用 這個功能
因此想在文末附註這裡的網址
不知道這樣子替代方式可不可以?


由 myownfuneral 發表於 September 20, 2006 6:42 PM

to myownfuneral,

可以啊,只要註明出處就ok了。
你的id讓我想起一個曾經喜歡的英國樂隊Funeral For a Friend。

pulp 發表於 September 22, 2006 1:54 AM

寫的很棒~喜歡這樣的描述方式

電影也真的很棒.色調以及運鏡取景.人物演員營造的氛圍都很吸引人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喜歡的電影了

這篇文章請借我引用於
http://www.wretch.cc/blog/sky1976j
非常感謝~

J 發表於 September 28, 2006 10:58 AM

我的听力不是很好, 我是看的中文字幕, 这部电影不似以前看的那些自传性电影那么让人那么沉闷,这部电影很耐看。
口音很好听。

由 张正平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9 2:1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