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ntemøller - Lost & Mutual Benefit - Love's Crushing Diamond | 回到主頁面 | Dean Wareham - Emancipated Hearts »
2014-02-19, 4:42 PM
Arcade Fire - Reflektor
這篇文章我並未感到太難下手,並未覺得像過去寫Arcade Fire那樣因糾結得太深而不知該從何下筆、從何寫起、出多少力道。
畢竟這樂團出道後對我個人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首張專輯《Funeral》更是2000年以後自己深愛的唱片。接續作品《Neon Bible》超脫塵世的神聖感仍在,甚至更濃烈(那張專輯富含宗教意味),第三張大碟《The Suburbs》更是絕好之作,純論音樂及編曲,不談歌詞或其他,其完整、平衡與成熟可列三張專輯之首。
那麼三年過後,也就是今年發生了哪些事?為何Arcade Fire的神聖感和特殊性變得稀薄了?
太多的宣傳花招與行銷伎倆,各種讓人生膩的新聞炒作是主要原因。這些東西放到原本閃亮華麗的樂團身上當然沒有問題,且有必要,卻與Arcade Fire出道時那種「質樸加拿大人」的氣質並不相稱。身為早期樂迷,絕不是「我們的祕密被更多人知道了」這種不願共享的心態,這是好事不是嗎?而是那個你原先以為的祕密,突然在光天化日下大剌剌地暴露出自己所有的長處和短處。
《Reflektor》是雙CD專輯,製作人之一是LCD Soundsystem的James Murphy,曲風受海地音樂影響(女主唱Régine有著海地血統),David Bowie在動感的同名曲獻唱,各式評論一定會提到的四件事這邊總結完畢。Owen Pallett、Colin Stetson等好手也參與錄製,如果這兩個名字對你有特別意義。不知是致敬或者巧合,〈We Exist〉的貝斯宛如從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移植過來,綜藝感十足。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綜藝」兩字會是Arcade Fire的音樂讓人聯想的詞彙。
雙CD的十三首歌如果拿掉平凡的三首,《Reflektor》會更緊湊精采,萬幸是最末兩首〈Afterlife〉與〈Supersymmetry〉仍讓我聽見以前的溫潤與感動。我可以理解搖滾了三張他們想玩80迪斯可,替自己(也替聽眾)換個口味的心思,然而這張專輯似乎告訴我,這並非他們所擅長 -- 或反過來說,並非適合他們的曲風。
(原文載於《破報》復刊789期)
[音 樂]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