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obi Seksu 訪談 | 回到主頁面 | Wheat - Everyday I Said A Prayer For Kathy And Made A One Inch Square »
2007-08- 5, 11:47 PM
The U.S. vs. John Lennon
"John Lennon":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644.html在1980年十二月八日於紐約自宅前遇刺。相隔二十餘年,既然主角已不在人世,導演David Leaf與John Scheinfeld該如何拍攝一部關於John Lennon的紀錄片? 他們決定讓歷史影像(Archival Footages)自行說話,同時摻雜了大量的人物訪談(Talking Heads),讓多方觀點各自陳述立場。這種經由舊畫面與新談話交織而成的故事線,似乎是多數的歷史紀錄片都會採行的手法。而影片好看與否,也直接取決於畫面鋪陳是否精彩,訪談內容是否深刻。"The U.S. vs. John Lennon":http://www.theusversusjohnlennon.com/將論述重點著墨於六零年代尾聲至七零年代之初,John Lennon與美國政府之間一連串的理念角力與政治對抗。 置於當下的時空氛圍來看,寓意更顯深遠。 電影由1971年一場聲援John Sinclair的演唱會拉開序幕。John Sinclair是底特律龐克樂隊MC5的經紀人,同時也是一名激進的政治運動者,提倡大麻除罪化,因遞給臥底警探兩根大麻煙而被判十年牢獄。這場經由全國電視轉播的演唱會便是因他而起,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應主辦人"Jerry Rubin":http://en.wikipedia.org/wiki/Jerry_Rubin之邀與會高歌。聯邦當局抵不住輿論壓力,幾日之後便宣佈John Sinclair出獄獲釋,可是也頭一遭感受到John Lennon帶給美國社會(尤其是青年人)的影響力竟是如此深遠。於是他成了尼克森總統與FBI情報頭子胡佛的眼中釘,往後幾年,不但電話遭到竊聽,出外受到跟監,移民局還不斷找上麻煩,希望John Lennon返回英國,別再與美國政府作對。 時值美國因錯誤決策深陷了越戰泥沼,愛國主義無限上綱,尼克森政府對任何鼓吹反文化、反戰與反統治的人物都心懷怨恨,盼能除之而後快。John Lennon從小被父親離棄,加上工人階級的出身背景,他的基因裡刻鑄了執拗的叛逆性格。自幼痛恨警察,厭惡威權,在每一所就讀學校都成了問題學生。也因個性使然,當尼克森要求John Lennon閉嘴,他豈肯乖乖就範?所幸,他採取的並非當時許多社運份子奉行的激烈革命手段。John Lennon效法甘地,認為暴力無法解決問題,只有愛與和平才能服眾,達到政府撤軍越南的訴求。 John Lennon的名句是:「先成為藝術家,再來當政治家。」正因為他有一顆較周遭的人都更清楚的腦袋,才能將披頭四神話徹底遺留於六零年代。當1971年John Lennon搬遷至紐約定居,便致力於反戰議題,完全揚棄了過往的明星光環,成為一名入世的人道主義者。The U.S. vs. John Lennon成功抓住了那段動盪歲月的神髓,配上Power To The People與Give Peace A Chance這些John Lennon譜出的反戰之歌,觀眾不但體驗了白色恐怖的荒誕與愚昧,也目睹著諸多難得一見的經典畫面。 例如1966年,披頭四宣稱自己比耶穌更受歡迎(由於這段話遭到傳媒不斷曲解,還在當時掀起了一波損毀披頭四商品的熱潮);例如1969年,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躺在阿姆斯特丹與蒙特婁的旅館房間,在床上進行著"Bed Peace":http://en.wikipedia.org/wiki/Bed-In與Hair Peace等柔性反戰訴求;或是1969年耶誕節前夕,他們在世界各大城市立起的「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巨型看板;而一席由紐約時報知名的戰地女記者"Gloria Emerson":http://www.lowculture.com/archives/2004/08/gloria_emerson.html與John Lennon之間的尖銳談話,更是機鋒處處。此外,著名的語言學家Noam Chomsky、小說家Gore Vidal與黑豹黨創建人Bobby Seale也都慷慨受訪,供給史實更多元的稜面。 與移民局打了多年官司,John Lennon終於在1976年拿到綠卡,取得美國的永久居留權。遺憾的是,卻也在四年之後,他在同一塊土地上意外結束了生命。樂迷除了與遺孀小野洋子在電影中一起懷念他,The U.S. vs. John Lennon最渴望傳遞的訊息是,人類不要步上過往的後塵,讓歷史成為嘲諷自身的笑柄。眼看布希政權毫無在伊拉克撤軍的打算,John Lennon若天堂有知,恐怕也只能惆悵一笑。 (原文刊載於「"放映週報":http://funscreen.com.tw/Fans.asp?F_NO=469&period=118」)[電 影] 引用(0)
引用
迴響
John Lennon的名句:「先成為藝術家,再來當政治家。」
感受深刻~
說到底,政治確實是門藝術呀!
由 毛 發表於 August 6, 2007 6:28 PM
http://www.pitchforkmedia.com/page/news/44763-john-and-yoko-igive-peace-a-songi-on-dvd
John Lennon與Yoko Ono於1969年在Montreal旅館進行的Bed-In抗議活動,將於今年八月在英國發行為Give Peace a Song這張DVD。
The U.S. vs. John Lennon電影裡也收錄了Montreal Bed-In的部份片段。
由 pulp 發表於 August 12, 2007 1:13 PM
這部片要在台灣播嗎?
由 iron 發表於 August 30, 2007 10:4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