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荒島唱片 5/4 Playlist | 回到主頁面 | Girl Talk – Night Ripper »
2007-05- 7, 6:22 PM
嘻哈星球筆記 Where You’re At
《"嘻哈星球筆記":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9220》("Where You’re At":http://www.amazon.com/Where-Youre-At-Patrick-Neate/dp/1594480125/ref=pd_bbs_sr_4/103-5084064-6692669?ie=UTF8&s=books&qid=1178534549&sr=8-4)是英國小說家派崔克.尼特("Patrick Neate":http://www.patrickneate.com/)歷經了為期一年的全球田野考察與嚴謹的學術史料蒐集之後寫成的嘻哈現況報告書。 文體融合了遊記、訪談與論述,有時佐上小說家特有的懸疑筆法與情節鋪陳,使全書像極了一張嗆辣搶耳的嘻哈單曲 – 聆聽的過程使人熱汗直流,歌曲播畢仍教人頭暈目眩。究竟什麼動力驅使這名樣貌普通,自幼成長於英國郊區的前中年期白人作家踏上這趟橫跨數洲的嘻哈尋根之旅?兩則貫穿全書的提問正是帶他上路的主因: 什麼是嘻哈?嘻哈是否早已死亡? 什麼是嘻哈?眾所皆知,嘻哈的四大元素包含了"MC":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phone_Controller、"DJ":http://en.wikipedia.org/wiki/Dj、塗鴉與霹靂舞,有時人們也將「自覺」列為第五元素。而作者將「尋找與發現」列為嘻哈的第六元素,在他的認知裡,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嘻哈從來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形式,它有著繁複的文化脈絡,有時甚至是次文化中的次文化。它有自成一格的街頭俚語、隱藏符號、影像藝術與文學句法;它來自草根與庶民,隨著城市疏離感日深而逐漸壯大。然而,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嘻哈的發展究竟呈現了多少異同?這不但是全書關切的核心議題,也是作者本人對「尋找與發現」的切身實踐。 在嘻哈的發源地紐約,不論破敗依舊的布朗區或漸趨時髦的布魯克林青年聚落,我們看見了地下嘻哈客與主流唱片工業之間的無盡鬥爭,那是血淋淋的資源爭奪戰。我們也看見了不同路數的嘻哈客是如何回應彼此的攻擊與挑釁,如何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戰場裡發出那聲「我才是正港嘻哈客!」的轟然怒吼。在紐約,嘻哈爭的是道統與發言權,誰能握牢手中的麥克風誰就越有出頭的機會。 在日本,東京的年輕人於經濟泡沫化後亟需一套嶄新的認同論述。嘻哈載有強烈的獨立意象與反社會象徵,還有什麼比這玩意兒更酷的?於是,風格蓋過了內涵,嘻哈遂成為缺乏批判力,全套移植之下的產物。而在南非,由於長期的種族隔離政策與更早之前的種族滅絕傷痕,嘻哈讓有色人種重新尋回身為非洲人的認同感,確立新的歸屬定位;不再是既被白人欺壓、又被黑人排擠的社會浪人。地球另一端,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裡,嘻哈客正試圖透過音樂改善生活,平息深埋於巴西社會的種族(或膚色)議題。有識者在貧民窟成立音樂社群,結合音樂、舞蹈與戲劇,還聰明地融合多國文化。此舉不但從國外募得了資金,更重要的是將許多終將步上死亡一途的幫派戰士們拉回正軌。 在紐約或東京,嘻哈乃受個人意志所掌控,旨在確保個體之獨特性;在南非或巴西,嘻哈的功用是加強歸屬感與展現群體自覺。兩者看似衝突,實則不然。作者不厭其煩地講述著「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calisation)這個概念,正是全書精髓所在。嘻哈做為全球化現象裡最強勢的文化品牌,不但於不同族群間建立了連結,也替不同文化架起了橋樑。透過想像的認同與嘻哈本身的高度彈性,嘻哈的追隨者能憑藉想像的力量超脫現實的困境,以對抗與生俱來的磨難。這些被邊緣化者的個人壓迫經驗一旦匯流成河,結合了在地文化與全球資本,透過無所不在的國際網路傳送至世界,便成為一股無人能輕忽的堅固力量。 誠然,接受了主流文化的徹底洗禮,嘻哈的當前樣貌與其原始形態已有不得不然的結構性改變。商業的反噬力道超乎人們想像。地下與主流再也沒有清晰的分野,疏離感竟成了可供議價的商品,使嘻哈回過頭來剝削它原先代表的族群 – 那群在政治、經濟與文化場域都欲振乏力的邊緣份子。然而,嘻哈與其他樂種最大的差異在於嘻哈的參與過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不論外在形貌如何改變,嘻哈的終極哲學依舊是「自己跳下來幹!」。只要此等氣韻仍在,只要嘻哈子民仍時刻保持清醒,以不斷翻新的自我對抗著世俗的誤解與刻板印象;並體認到,嘻哈的本質就是抗議,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權力競逐戰。那麼,嘻哈的革命力量便永遠不會衰退。 這也呼應了書名的暗喻,「重點不在你來自何方,而是你身在何處」。如何從在地思考出發,進而與全球接軌,並將後天的想像力發揮至極致,或許是台灣的嘻哈客在閱畢全書後都該好好思索的課題。 (原文刊載於「"誠品好讀":http://www.eslitebooks.com/reader/index.shtml」五月號,本文略經增修)[閱 讀] 引用(0)
引用
迴響
誠品好讀上面白紙黑字的這篇文章,全球在地化你英文拼的是"Globalization",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由 Garnham 發表於 May 8, 2007 12:36 AM
to Garnham,
部落格上這篇文章,完全就是將寄給好讀的稿子複製貼上罷了。
我的原文拼的確實是Glocalisation。
好讀的實體版我尚未收到,如果真如你所說變成了Globalization,那是嚴重的誤刊。
想必是編輯過程出了問題,明日我會向她們求證。
至於你的佩服,我就心領了。
由 pulp 發表於 May 8, 2007 1:12 AM
這真是個有趣的主題,
一個看待文化與Glocalisation的有趣角度,
讓人也試著思考自己的立足點與cultural identity內涵
謝謝你分享的書介~
由 樂樂媽 發表於 May 8, 2007 12:42 PM
不好意思
這邊的確是好讀編輯部的作業疏失
在此謹向作者與讀者致歉 orz
德政~對不起呀~原諒我們深夜加班眼殘
下期會刊登更正啟示的
由 tinder 發表於 May 8, 2007 4:15 PM
pulp你好,
1.我在LTK版看到,去年初你說你所執導的爛頭殼紀錄片,有重發的計畫,過了一年,請問這計畫仍然在運作中嗎?
2.不知道你在NY念得科系與論文主題為何呢?這純粹是一個念communication同行學生的私人問題:)
由 bowlbone 發表於 May 9, 2007 10:52 AM
左边的那歌不能听啊!
由 pointer 發表於 May 9, 2007 5:30 PM
to bowlbone,
爛頭殼的DVD重發是一定會做的。
只是目前小毛跟我手邊都有其他要緊事得先行完成,重發事宜就暫時被擱置了。
我們的想法是,等濁水溪慶祝成團20週年時再一併推出新版的爛頭殼,那應該是兩年之後的事。
請再耐心等待吧。
我在紐約念的是New School的Media Studies。
我們科系可以自行選擇想走的路線,不論理論或實務都有相當豐富的課程可供挑選。
走理論,畢業就得寫論文;走實務,畢業就拍作品。
想當然爾,我走的當然不是理論路線,因此我並沒有寫碩士論文。
可參考看看我們學校的官網:
http://www.newschool.edu/mediastudies/index.aspx
由 pulp 發表於 May 12, 2007 5:49 PM
nice!! 這本書酸中帶苦 有趣非常
原來現在有中譯本了 真是好事
由 豬 發表於 May 12, 2007 9:42 PM
這本嘻哈音樂介紹書,有觀點,有查證,
令我對此種音樂褪去熱情後,重新拾起關注。
謝謝一併送出!
由 vox 發表於 May 17, 2007 12:15 PM
你好
我最近在做閱讀有關Hit-Hop的資料,打算做一些介紹,也剛好讀到這本書,
只不過我不是很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方式,對於嘻哈的文化深層意義還有些疑惑?
感覺作者似乎想讓嘻哈有更深層的意涵,但面對一群樣子酷似嘻哈的年輕人,
他們也不過就是孩子,能要求他們有多深層的文化理解呢?音樂一定要具備
某種意義嗎?
看了你的文字,感覺把我的模糊做了一些歸納,能否請你給我這方面的資訊呢?
或是建議呢?感激不盡!!!
由 sonia 發表於 October 19, 2007 10:55 PM
to sonia,
關於你的詢問,強烈推薦閱讀以下兩本嘻哈專書,這是現今中文嘻哈書籍中最頂尖的翻譯著作:
嘻哈美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88071
嘻哈黑話字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6523
由 pulp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4:2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