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 Party、Engineers Jun.14 | 回到主頁面 | Max Ernst, The Master of Surrealism »

2005-07- 9, 4:36 PM

Pickin’ Up A Right Magazine For You

cover_large-1.jpg
照理說居住於全世界資訊最氾濫的城市實無訂閱雜誌的必要。 一來免費刊物俯拾皆是,不論食衣住行育樂一應俱全,一般人(如無太特殊的嗜好)都可一毛錢也不花即得到最迅捷、最豐富的資訊。例如世界知名的另翼刊物龍頭"Village Voice":http://www.villagevoice.com/(村聲週報)不但提供了當週詳細的Event & Venue List,其"政論":http://www.villagevoice.com/news/、"影評":http://www.villagevoice.com/film/、"樂評":http://www.villagevoice.com/music/都具有動見觀瞻的影響力,與主流媒體大老"New York Times":http://www.believermag.com/並列紐約兩大意見領袖。 另一免費刊物為輕薄短小的雙週刊"L Magazine":http://www.thelmagazine.com/。它較接近口袋書的性質,雖然也有"影評":http://www.thelmagazine.com/3/13/Film/index.cfm?section=9、"樂評":http://www.thelmagazine.com/3/13/musicology/index.cfm?section=5,但文章數量較少,可讀性也低了一點。L Magazine每期都會企劃不同"主題":http://www.thelmagazine.com/3/13/feature/index.cfm?section=16(例如最新一期為Sex Issue),但主要功能仍是以各式各樣的Listing為主。除了上述這兩種綜合性的刊物,免費的音樂刊物更是不勝枚舉。 我最喜歡的次文化刊物"Vice Magazine":http://viceland.com/issues/v12n5/htdocs/index.php是一本100%設定給年輕讀者的刊物。沒什麼太艱澀的文章,大多都是關於青年生活的瑣事,因此另類音樂、獨立電影、Pop Arts這些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題材當然佔據了大部分的版面;各式各樣的商品廣告有時甚至比雜誌本身還精彩。Vice Magazine的用字遣詞充斥著大量的黑話、厘語,作者完全遵循著個人化寫作的規則,也就是,呃,沒有規則。這種愛恨分明、個人情感強烈、字句帶著反社會氛圍、三不五時夾雜一兩句粗俗單字的文章,實能讓同社群的讀者讀得大呼過癮。當然衛道人士就非請勿入了。 Vice Magazine的樂評通常不超過一百字,且其中八十字多半與評論的專輯一點關係也沒有,也算是自成一格。除了實體刊物,Vice也經營"唱片廠牌":http://www.vice-recordings.com/,旗下團體有"Bloc Party":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664.html、Annie、Death From Above 1979、Boredoms等,幾乎每一組都是Cult Band。如果這還不夠,紐約Soho的Lafayette St.上還有一間Vice Store,專賣Indie服飾。他們也出版了幾本有意思的專書,如"The Vice Guide to Sex and Drugs and Rock and Roll":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446692816/ref=ase_solidsenderde-20/104-5484418-4044731?v=glance&s=books、"10 Years of VICE Magazine's Street Fashion Critiques":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446692824/ref=pd_bxgy_text_1/104-5484418-4044731?v=glance&s=books&st=*等。想體驗Vice風格的人不妨讀讀這篇由"Sonic Youth":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2166.html聲音工程師Aaron Mullan寫的文章: "Fuckin’ Up - Freaking Out Behind the Board":http://www.viceland.com/issues/v12n3/htdocs/fuckin.php。 其他如雙月刊"Chord Magazine":http://www.chordmagazine.com/index.shtm、季刊"IRT Magazine":http://irtmag.com/、月刊"Playback":http://www.playbackstl.com/、月刊"Arthur Magazine":、雙月刊"Impose Magazine":http://imposemagazine.com/都是很好的免費音樂刊物。這還只是Rock/Alternative/Indie的部份,如果將爵士、古典或電影、文學的Free "Zine":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005166.html也加上去,一個月三十天幾乎每天都有免費的新刊物可看。
junejuly_05_cover.jpg fet_cover_4.jpg 0705cover.jpg index-cover.jpg
赴美後我訂閱的第一本雜誌為"Time Out New York":http://www.timeoutny.com/週刊,它還有姊妹作"Time Out London":http://www.timeout.com/london/、"Time Out Chicago":http://www.timeout.com/chicago/等。TONY就是一本New Yorker的城市求生手冊,鉅細靡遺地將當週發生於城裡的大小事分門列出,包括電影、音樂、戲劇、舞蹈、文學、同志、俱樂部、博物館等。讀者於TONY裡幾乎沒有找不到的資訊,即使是分類狂,看到它密密麻麻的Listing也只有自歎弗如的份。TONY算是加大版的L Magazine,但常見質量很好的樂評或影評。市價為$2.99美元一本,但為了衝高訂戶數,訂閱一年份只要"$19.97美元":https://www.kable.com/pub/tnew/subDom.asp,平均一期不到台幣十三元,幾乎是用送的,大夥兒幾乎人手一本。 第二本雜誌是前陣子"提過":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5642.html的"Filter":http://www.filter-mag.com/index.html,它是我心中目前最好的音樂雜誌之一。Filter一年只發五期,與其說它是雜誌,不如說它是排版俐落、文章有深度的搖滾書;不像其他具時效性的刊物如"Billboard":http://www.billboard.com/、"NME":http://www.nme.com/幾乎只要過一陣子就無閱讀價值了,Filter的文章走向以深度專訪、樂史脈絡分析、電影導演專論、當季專輯評論為主。 可別被這些看似嚴肅的辭彙誤導了,Filter的作者都是用詞精練易懂,音樂涵養深厚的年輕寫手。看這種雜誌的好處是不用急著囫圇吞棗,可以花時間慢慢消化;另一優點是不論過了多久,我們還是能將過季雜誌翻出來做References,而不是將它送去資源回收了。這不就是讀者對於一本好的刊物(或一篇好的文章)的最初要求: 能時常拿出來溫故知新一番。 此外Filter還推出了口袋本的免費刊物"Filter Mini":http://www.filtermini.com/供人索取。 除了上述刊物,每隔一陣子還要去書店翻翻新一期的"Uncut":http://www.uncut.net/、"Mojo":http://www.mojo4music.com/、"Wire":http://www.thewire.co.uk/、"Fader":http://www.thefader.com/blog/index.php、"Under The Radar":http://www.undertheradarmag.com/等。其他各式各樣、上天下海的奇文異誌更讓人眼花撩亂。前陣子也考慮訂閱"New Yorker":http://www.newyorker.com/,但實無餘力再去照顧一本需要深讀的刊物,只好作罷。
clash cover.jpg mojo_cover.jpg special_white_stripes_cover.jpg COVER_Issue 10.jpg
咦,我提到網路雜誌了沒? 網路雜誌或是各類五花八門的音樂Blog更是族繁不及備載,每天都得花上一個多小時在這些Music Blog或On-Line Music Zine之間衝浪。這部份又可以扯上一整天,改天再來專文介紹。 於是這些不論是免費刊物/訂閱刊物、實體雜誌/網路雜誌,就這樣將人給徹底淹沒了。簡單回答兩個問題: 我有沒有資訊焦慮症?有。我有沒有時間消化完這些Stuff?當然沒有。 也許每天不吃不喝花上十六個小時埋在這些紙頁裡才有辦法按步就班地將所有感興趣的資訊一一吸收,但這畢竟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其他要做的正經事從沒少過。不過時間久了倒也練出一身速讀的本領,目前一本Time Out New York我大概十分鐘就能翻完,然後將”有意思”、”以後可能會用到”、”現在不想讀它”的文章打勾標記,待時機成熟、緣份到了再將之取出。其他雜誌也多比照辦理。 有沒有可能一篇打了勾的文章卻永遠躺在書架上不會再去讀它了呢?這種事當然持續發生中。但也不用太自責,不是你不夠愛它,而是它不夠吸引你啊。 Too Much Information = No Information。這道理我深信不疑,因此如何求其精練,將有限的時間花在值得投資的文字(or 音樂 or 影像 or 無所事事 or 陪伴寵物)上,似乎是我們需要一直努力費解的課題。

[閱 讀] 引用(1)

引用

愛咪囈語隨便記 於 <次文化影像(1):Vice雜誌> 引用本文
文摘: 在溫哥華可以拿到一本免費刊物叫做「Vice」(從加拿大發跡的雜誌,十年之間擴張到世界各地英語系地區),這本畫刊很有趣,什麼亂七八糟的怪異攝影角度都有,奇怪的、偏離主題的、音...
引用時間: 2006.04.21

迴響

每天都用RSS读这里……长不少见识

nowherepuppy 發表於 July 10, 2005 12:52 AM

今天去買海洋音樂祭的電影票
不到2個小時幾乎所有場次就都賣完了
ㄜ,其實只是想說
可以坐在電影院裡面看L.T.K.還滿有趣的
(想當年是窩在學校裡破破的放映室)
就忍不住浮出來說一聲

由 Corenna 發表於 July 10, 2005 2:27 AM

我必須說,我沒有很喜歡Vice。他們總部在蒙特婁,離我家兩個bloc之遙,門口很non-descript, 就只有一個圖畫的陽具(還往上指咧), 和寫得很小的兩個字Urban Vice. 可能是因為我其實不常看啦,所以無法做出客觀的評論,尤其身邊很多在我看來假腥腥愛趕流行的hipsters很愛此雜誌,更讓我每次在雜誌店看到這本雜誌就不想翻。總覺得他有譁眾取寵之嫌吧,雖然有時看看還蠻好笑的,特別是"Do's and Dont's"這個專欄,網路上看看、笑笑,也好。但就是覺得是種一下子就過去,不會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的東西。不過這當然是跟每個人對讀物的需求不同有關,我只是發現自己現在真的對於這種alternative/indie culture完全提不起勁了,樂團表演現場、獨立電影這些喜歡的事情還是每個禮拜都會去的,但什麼要對於新進團體很up to date之事就覺得很懶,pitchfork偶爾看看,很討厭American Appareal,也很討厭穿著打扮光鮮亮麗還喜歡假裝沒錢的hipster男生女生(這些人在紐約東村或布魯克林Williamsburg比比皆是)。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很想念以前對凡事都很有熱情的時候。現在只剩下無用的cynicism.

我最喜歡的雜誌是New Yorker,可能是因為我念政治的吧 :p

lazyhooligan 發表於 July 10, 2005 3:50 AM

to Corenna,

咦,當初畢展的時候我們是在傳院劇場播放啊。
難道,你是傳說中的有幾名同學在隔天早上跑來教室裡面看重播的?
如果是,那真是相當感激啊。 :)

這次於電影院放映我也很期待,可惜人趕不回去。到時歡迎你來說說在電影院裡看片子的感想囉。

pulp 發表於 July 11, 2005 4:35 PM

to lazyhooligan,

我同意你的看法。尤其這兩句【假腥腥愛趕流行的hipsters】與【穿著打扮光鮮亮麗還喜歡假裝沒錢的hipster男生女生】真是描述的相當生動,哈。我想只要在East Village或Williamsburg晃過,或是對美國的Indie Culture有點瞭解的人都能體會你所謂的Hipsters是啥。

不要說美國,我想任何國家的任何社會都存在著這個族群,台灣也一樣。

事實上搖滾/流行樂發展至今,我們要如何去定義何謂Indie何謂Mainstream已經是相當困難了,界線越來越模糊。仍有全然的Independent Music Scene嗎?在網路Blog爆發的今日,這答案要如何定義也相當費解。

所謂Hipster與Indie Yuppie根本就是被潮流人士創造出來的名詞,讓Underground Kids有族群認同與依歸,說穿了還是在刺激消費與創造虛假的優越感。如何在一片盲目的Hip、Trendy、Chic潮流裡找到自己的好惡仍是相當重要的,而不是花了大量時間與大把銀子卻只是缺乏思考力的待宰羔羊。

我沒辦法說這些鋪天蓋地的次文化效應對我完全產生不了影響,事實上這正是我很感興趣的領域。但與它相處久了,自然也漸漸找出破解之道。

至於Vice,說它是Indie Music/Culture的微軟應該是個不錯的比喻吧,哈。

pulp 發表於 July 11, 2005 4:51 PM

在紐約的好處是,1.訂雜誌超便宜2.真沒有錢訂的話,還可以去書店的咖啡店免費看。唉,回到台灣,我的音樂功力又要開始退化了...

iron 發表於 July 13, 2005 2:13 PM

紐約雖然有很多免費音樂雜誌,但台灣好的地方還是很多啊。
終於要回去了,肚子快餓翻囉。

pulp 發表於 July 19, 2005 4:3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