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聽 - Chemical Brothers | 回到主頁面 | 試聽 - Cass McCombs »

2005-03-30, 7:52 AM

The Name of This Play is Talking Heads

heads.jpg
前陣子看了一齣名為The Name of This Play is Talking Heads的戲,內容和"Talking Heads":http://www.talking-heads.net/這個樂隊實無任何關係。 編劇"Marc Spitz":http://www.marcspitz.com/特地情商Talking Heads主腦"David Byrne":http://www.davidbyrne.com/借用了"The Name of This Band is Talking Heads":http://www.allmusic.com/cg/amg.dll?p=amg&sql=10:rslvad7kv8wn這張發行於1983年的現場專輯名稱(最近才由"Rhino":http://www.rhino.com/重發)。雖然劇情和樂隊並不直接相關,但內容講述的同樣是關於流行音樂與流行文化的故事。 目前居住於Manhattan的Marc Spitz是美國另類音樂先鋒雜誌"Spin":http://www.allmusic.com/cg/amg.dll?p=amg&sql=10:rslvad7kv8wn的資深作家,曾經寫過"We Got the Neutron Bomb : The Untold Story of L.A. Punk":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609807749/qid=1112130915/sr=8-2/ref=sr_8_xs_ap_i1_xgl14/104-3602742-1848707?v=glance&s=books&n=507846與"How Soon is Never?":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609810405/qid=1112130915/sr=8-1/ref=pd_csp_1/104-3602742-1848707?v=glance&s=books&n=507846這本描述著八零英倫新浪潮的音樂小說。How Soon is Never?(書名顯然來自The Smiths的經典曲目How Soon is Now?)目前正被"Prey for Rock & Roll":http://us.imdb.com/title/tt0307351/的導演Alex Steyermark改編成電影。除了報導文學與小說,於Talking Heads這齣戲之前Marc也有許多精彩的劇本曾被搬上舞台,包括The Rise & Fall of the Farewell Drugs(劇名顯然來自David Bowie的專輯The Rise &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與I Wanna be Adored(劇名直接等於Stone Roses的曲子)這些明眼人一看都能會心一笑的劇作,Marc Spitz對搖滾樂/流行樂的浸淫有多深自是不在話下了。與他合作的導演Andy Goldberg正是"The Ramones":http://www.ramones.com/indexframes.html的龐克音樂劇"Gabba Gabba Hey":http://www.ramonesmusical.com/的首映導演,這是他第一次執導Marc的劇本。 公演場地位於東村核心的Off-Off Broadway劇場"Under St. Marks":http://horsetrade.info/rentersUNDER.html。這名字取得再貼切不過,劇場座落在東村主街St. Marks的某間狹小地下室裡,只能容納五十名觀眾,外觀沒有任何招牌與裝飾,一切神祕低調的可以。我參加的是週四晚上的場次,會場還剩幾個空位,估計約有四十幾名觀眾。 The Name of This Play is Talking Heads一共只有五名演員,演出時間共計一小時。 主角人物Pete是一名年輕的音樂雜誌記者,他被邀請至某知名音樂電視台參加【Top 100 Rockatrocious Moments in Rock History】(搖滾史上最白目的一百個時刻)節目錄影,這節目討論的是Michael Jackson的生殖器顏色與貓王的內褲迷戀癖這些沒營養的話題。這是他第一次上電視亮相,他的未來一片光明美好,只要和節目製作人好好配合,大家魚幫水、水幫魚,以後一定能掙得更多的錄影機會。但他在後台看到另一名早已成名的中年喜劇演員Frankie的錄影過程卻和想像中大不相同。搖滾不是應該誠實以對,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嗎?為何這些關於搖滾音樂的節目,卻只是請來賓照本宣科一番,所有對白腳本老早就寫好了。他們請你來上節目只是要你的頭銜而已,說穿了,你不過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靈魂,且喪失思考能力的說話頭(Talking Heads)罷了。他們根本不在乎你是誰,他們只在乎節目播出時能有一些不同稱謂的人,如搖滾記者、演員、搞笑歌手這些不同領域的【專家】來替節目背書。 Frankie回到化妝間碰見滿頭大汗的Pete,他當然得好好開導這名不知所措的小子。Frankie對Pete說:【忘掉這些無意義的矜持吧,小老弟,想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可是後來我想通了,就賺錢嘛,人生開開心心的,有車馬費可領又能讓你成名,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看到旁邊那名火辣的化妝小妹沒?嘿,我前陣子才跟她來了一下咧。這就是成為名人的好處啊,小老弟。】Frankie拍了拍Pete的肩膀,他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他也看到一個即將步入自己後塵的年輕生命。 節目製作人Tom更傳遞了一個最直接的訊息給Pete,【To be entertain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be real.】 這齣戲對於美國目前盛行的Reality Show和100 Everything Crap Can be Counted Down做出深刻的反省。來美國後我才知道這邊的"MTV":http://www.mtv.com/頻道是不播Music Video的,而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垃圾節目,如整人節目、名人變裝秀等,一天二十四小時裡真正和音樂扯上邊的內容大概不到四分之一,要看Music Video得轉去"MTV 2":http://www.mtv2.com/#home/。至於另一個流行音樂的指標頻道"VH1":http://www.vh1.com/則被各式各樣你想像的到與想不不到的【100 Countdown】佔領。他們可以是【最恐怖的一百個名人出搥時刻】、【最成功的一百則名人瘦身案例】或是【最噁心的一百幅搖滾照片】這些內容。名稱看起來不盡相同,但內容則大同小異,請來的來賓也幾乎是同一群人。甚至還有一種人是以這身分成名的,他們的職業就是上遍這類節目。 寫到這讓我想到台灣的許多政論節目,雖然和VH1、MTV在形式上不盡相同,但本質卻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空洞乏味。預設好的立場,同一群職業來賓,同一群說話頭。他們只講觀眾想聽的話,所謂的討論其實只是順著主持人引領的方向繼續做著膚淺的陳述,觀眾打開電視遂與之互相取暖,沒有任何理性論辯的空間存在。每天料理著同樣的食材,炒出看似不同的菜卻仍有人愛吃 。與之相較,這些音樂節目縱使了無新意,至少還提供了某種娛樂面向給普羅大眾;至於那些群魔亂舞的政論節目,真是禍國殃民至極點。(well,他們的確也提供了某些娛樂) Marc Spitz身為長期的流行文化觀察者與參與者,能於三十歲出頭即對哺育自身的環境做出深沈的反思令人感佩。雖然The Name of This Play is Talking Heads看似喜劇,但裡面點出的深刻問題卻值得每個流行文化/搖滾音樂愛好者仔細思考。電視做為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窗口,除了浮面的娛樂功能,難道沒法傳遞更具知識性或啟發性(Informative、Enlightening)的內容了嗎? "Adorno":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dorno/於六十年前提出的"文化工業理論":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adorno.htm ,雖然某些方面過於菁英主義,但許多觀點如今看來卻精確無比。他指出當科技力與財力同屬與社會裡的某一群人時,他們對社會產生的宰制力是無與倫比的,尤其他們和其他利益團體結合時,這能量更是可觀。我們可以將擁有科技力與財力的團體想像成商業頻道,他們擁有媒介與資金,當他們與其他團體如跨國唱片公司或好萊塢製片公司結合時,對於整個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產生的洗腦效果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流行品味的洗腦還不是危險本身,最危險的是被洗腦的人渾然不自覺。這也是為何我始終給予獨立廠牌、獨立樂隊和獨立音樂更高的評價,這些強悍的靈魂提醒著我們在主流社會裡保持個性的不易,它更提醒著我們獨立思考的重要。 Be Independent。也許是最難以達成的理想之一。
DSC02854.jpg

[紐 約] 引用(0)

引用


迴響